马臻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ma

博文

整理博文集,难不难? 精选

已有 4875 次阅读 2024-3-20 16:42 |个人分类:博客铅字|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微信图片_20240319153927-2.jpg

3月18日,我把写的一本关于读研的书提交出版社。这本书20万字,融入了我在报刊杂志发表的28篇文章约6万字;其他14万字包含了旧的博文篇目(有机融入并适当改写),也包括在写书期间(2021-2023年)新写的篇目(有些篇目在写的过程中,就放在了博客)。

我的下一步目标是:在短时期内还出一本博文集。以下我讨论的,是后者。

整理博文集难不难?

博客里面有很多博文,编写博文集难不难?我的回答是:既难,也不难。

说难,是因为博客里面的博文“五花八门”,或者说很“杂”——有留学经历、留学心得、找教职的经历和经验、心态与人生、指导研究生做科研、写自科基金的故事和经验、评教授的故事和经验、时间管理、“走出象牙塔”系列散文、开卷有益、观点评述。时间跨度也大。如果把什么都放进去,那博文集就成了“大杂烩”,成了自己掏钱在文印店打印的那种。

而说不难,在于开展工作要掌握方法,掌握方法就不难。整理博文集,关键是编排(骨架)的思路。把骨架(包括哪几个板块)确定、搞清楚了,把相关的精选文章排进去就相对简单。而写新的书或者教材,难度大多了。

编排时候,要考虑到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庞余亮的话。他在介绍散文写作时,说散文写作需要像剪纸那样,剪出生活的一角。这给我的启发是:编排博文集必须要注意“主轴”,而不能强调面面俱到。宁可只是呈现四五个板块,而不要什么板块就放上去。比如,对我来说,可以集中呈现“读研那些事”“研究生教育”“大学教师的生存发展”“媒体写作与传播”“走出象牙塔(散文)”这五个板块,而忽略“书评”“招生”“高考改革”等板块。在时间跨度上,要注意不要跨得太大——没有人愿意看那种“从幼儿园到退休”的博文集。因此,可以忽略“出国留学”“找教职”话题,以汇编近年的博文为主。

庞余亮还说,要“剪出异质性”,就是找出独特的东西、和别人不一样的东西。这对于编写博文集来说,有些难,因为科教界博主写的博文都是和科教相关的。如何和别人形成区分?细细想来,还是有可能的。比如,有的博主写图书馆情报学,有的博主写动植物,有的博主写地质学,有的博主写期刊论文投稿,还有的博主写科教界大范围的现象。而我,可以挑选和别人不一样的文章、有自己特色的文章。

几个注意事项

翻看我在报刊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可以发现一个现象:我“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地在各种报刊杂志发表250多篇文章,在每一个板块都有很多文章。但这些文章长短不一、文体不一(有的是经历型文章,有的是经验介绍型文章,有的是述评类文章),内容也有重复(比如反复讲研究生教育)。

编排博文集时,要注意:一本博文集可以分为几章或者几辑。每一章要安排大约十多篇文章。在这个主题下,博客里面已经有很多类似的文章了;编博文集时,不要重复了。能把这个主题的意思说清楚,“点到为止”就行了。

编选还要有指导思想,要“定调”——是给读者提供具有通用性的信息、有保留价值的文章,还是从自我出发,展示自己的思想?展示自己的故事?展示自己的文采?

每个编选者(作者)都会有自己的定位。我的想法是:“自选集”固然是作者自己挑选的篇目,但篇目要有通用性,有保留价值,对读者要有启发,而不能一味地介绍自己留学的经历、评教授的经历,即私人的东西少些。私人的东西不是不可以写,而是要和“大的图景”结合起来,具有通用性,即你的故事能够反映一般的规律。

还有一个注意事项是“视角”。有几种视角。第一种:从当初做学生的视角看读研;第二种:从老师的视角看读研;第三种:从老师的视角看大学教师的生存发展;第四种:从“公众写作”的角度,用“第三只眼睛”看高等教育界。而写我自己的故事,可以从我作为亲历者的角度,以第一人称写;也可以以第三人称写。一本书里面视角过多的话,那就复杂了。因此,我的选择是:从老师的视角看问题。这里面大多数都是述评和具有洞察力的观点,也配以少量经历型文章,这样,能够“抽象和形象相结合”。

一鼓作气,还是慢工出细活?

整理博文集,可以在短短的两天内整理出10万字。这之后,暂时不需要“绣花”——暂时不需要校对文字。而是要整理出目录,看看是否需要调整板块先后顺序、是否需要调整板块里面几篇文章的先后顺序、是否需要替换和补充文章篇目。

举个例子:原先,我有“开卷有益”板块,里面有几篇读书笔记和书评。后来,我觉得可以把关于读研书籍的书评放在“读研那些事”板块,把关于高校教师书籍的书评放在“大学教师的生存发展”板块,找不到板块的书评可以删除。但是,当我把相关的文章移动到相关的板块,发现不协调——这个板块别的文章都在说“如何做”,而这篇书评在说别人的书“如何好”。于是,书评全部删除。

现在我明白了:整理博文集是一个“先快后慢”的过程——一开始要“冲一冲”,把大体的骨架确定,把骨干的文章先放到合适的板块。然后,需要慢慢地调整。“慢慢调整”的过程可以是自己在闲暇时分,比如在晚上或者周末,这样每天做掉一点,会很有乐趣。

多少字为宜?10万字太薄,一般15-20万字吧。

几点思考

环境在随着时间变化,人在变化——人的认知、经验、思想在变化,博文也在变化。整理博文集时,作者是某个时间点的自己。整理出来后,还会有新的经历与思想变化、进展,不能及时反映。那么,是否要等到某一个时间点(比如退休)才能整理呢?还是想什么时候整理就什么时候整理?还是凑齐了20万字就可以出版呢?我的回答是,这要看自己手里是否有“货”,要看自己是否有时间,以及是否有心情、有契机来做这个事。

还有一点思考:编选博文集,应该采用“全部是原创首发的博文”,还是在报刊杂志发表过的也可以加进来?如果用报刊杂志发过的文章,那会更加正宗;而博文,可能有些随意,虽然“原汁原味”。我的回答是:可以按照一定的逻辑思路进行组合,只要逻辑上能够顺,就可以了。

第三,整本博文集是否要有中心思想?如果有,那么中心思想是什么呢?如果没有,那么这本书就像是罗列“经验方法”,那有什么意思?如果一时半会说不清楚中心思想,那么能否根据现在的形势、趋势,根据这个背景来思考?

静下心来思考,就会发现现在学生卷、老师卷。教学条线说教学非常重要,给老师压任务;科研条线说科研很重要,给老师压任务。在有限的时间内,老师是否能应对自如?这种变化,是不是会影响教师的带教、生活、认知、态度?知道这种趋势,那么如何编排博文集呢?抑或者,有更好的思路?

最后,编博文集要思考:博文集有什么意义?什么才是意义呢?对个人有意义?对单位有意义?对他人有意义?对高教界有意义?或者,不需要思考有什么意义,只管做就行了?

我想,我们还是值得思考上述种种问题,这将决定自己编出一本什么样的博文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1964-1426116.html

上一篇:克服心理障碍,找到办事窍门
下一篇:不要气馁,坦然面对,情况会越来越好
收藏 IP: 223.104.210.*| 热度|

15 郑永军 武夷山 徐芳 孙南屏 杨正瓴 孟佳 陆仲绩 王德华 曾荣昌 孙颉 徐长庆 籍利平 许培扬 汪育才 马臻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1/0 | 总计:0 | 首页 | 上一页 | 跳转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2 19: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