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很多流行的杂志,比如《中国新闻周刊》《南风窗》《三联生活周刊》《新周刊》《看天下》《博客天下》《人物》《南方人物周刊》。这些杂志有各自的定位。但无论哪个杂志,和科学网博文的距离都有些远。我想分析的是:这些流行的杂志里的文章和博文究竟有多大的区别?对于写博文来说,在写作方法上有何借鉴之处?
比较
社会上的杂志关注点在于几个方面:1)国内外形势;2)经济、产业;3)社会新闻;4)人物报道;5)历史地理;6)书评、影评;7)专栏文章(随笔、游记、杂文、评论等)。
文章的篇幅从一千多字(往往是专栏文章)到几万字不等(往往是深度报道、非虚构报道)。
文章产出的方式有三种:1)在大量现场采访、调查的基础上写出来;2)不用现场调查,而是上网查询或者看书后,直接用电脑写出(也可以不上网查询、不看书,仅凭自己的经历和经验写出);3)现场调查和搜索网络资料相结合。
可见,博文和杂志上的文章有很大区别。在内容上,科学网博文的内容范围(主要是科教领域)远远小于社会上杂志的发文范围。在内容“生产”上,科学网博主不大可能有时间像记者那样花很多时间去采访、调查,也很难像杂志记者那样动辄写5000字以上的文章。
在内容和“生产”方式上的区别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你可以说科学网博文比较“聚焦”,有自己的坚持和特色。但另一方面,内容范围小、写作手法单一的话,不大容易“破圈”,也会使人有审美疲劳。
可供学习借鉴之处
在讲述杂志可供借鉴之处之前,首先说说目前的科学网博文有哪几种类型。
1.经验分享型,比如读研的方法、申请科学基金的方法、时间管理的方法。
2.知识介绍型,主要是科普文章,比如关于地质、气象的科普文章。
3.进展介绍型。比如,最近学术期刊刊登了一篇有意思的研究论文,或者博主看到一本有意思的书,于是撰文介绍。
4.思想碰撞型,即针对科教界某一个话题展开议论。
5.心路历程型。比如开博客的心路历程、读研的心理历程。
6.科教述评型。类似于《文汇报》“文汇教育”版面的文章。
此外,还有以图为主型、散文、游记、回忆录等。
可以保留这些类型,但是要想把博文写到很高的水平,必然在博文“生产”流程和写作方法方面有突破!
1.传统的博文“生产”流程是博主不需要经过调研,而是坐在电脑前,只是凭自己的经验,“直抒胸臆”,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但是,更“高级”的写博文的方法是:你需要像记者那样采访别人,还需要围绕着一个话题,看一些书、杂志和报刊文章。
曾经,把孩子送到舞蹈教室后,我和妻子坐在楼下的咖啡厅,我掏出纸质的笔记本,采访她。这样的情形还有多次。这使我写出了几篇满意的文章。写这类文章,不能机械地“一问一答”,而是要去掉问答的痕迹,把内容自然地写到文章里。而且,这类文章的关键不是宣传个人,而是通过受访者的故事和回答,讨论一个现象、话题,比如做科研的难点和乐趣、参加学术会议的乐趣和现实压力。
《中国科学报》近来刊发了很多在顶刊发表论文的中国博士生的报道,语言非常鲜活,故事也吸引眼球。这样的报道很好——不是枯燥地介绍一个研究成果,而是写出了“文章背后的故事”,写出了被顶刊投稿的痛苦和“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开心。
现在各个学校、各个院系经常有论文发表在好的期刊。感兴趣的博主也可以写类似于“采访报道”的文章,在征得当事人同意的前提下,发表在校报、学院微信公众号和科学网博客。不过,我本人不大喜欢写这种采访报道。一则,短暂的采访无法获得深入、详细的信息;二则,对当事人不大感兴趣,也觉得校报并不缺这一篇文章;三则,觉得太花时间。但是,我有时会采访我的妻子,把她的故事当做是“标本”来研究。
2.杂志的写作方法也值得了解。《三联生活周刊》主笔袁越、苗千的文章可拿来读一下。他们两个,一个是学生物出身的,另一个是物理博士。三联书店旗下的《三联生活周刊》强调生活、读书、行知。这两位主笔的文章不是硬科普,而是分析一个科技领域、科技产业,或者从最新一期的学术期刊上的一篇文章当中找到和大众生活相关的、有趣的内容。
近期,各类社会上的杂志也非常关注教育话题,比如有些大学不给专硕校内住宿、困于人生规划迷宫的做题家们、“绩点为王”、大学教师压力山大等。这些文章都可以拿过来看,看看记者如何写稿。往往,记者会采访几个人,会在文章的开头讲A的故事,然后讲B的故事、C的故事。切换到一个新的小标题后,重新进入A的故事……记者在讲故事的时候,还会插入各种背景,比如如今考研有多少万人、教育部出台了什么文件。记者在文章的后面部分,还会插入专家的评论,比如熊丙奇怎么说,储朝晖怎么说,科学网博主李东风怎么说。
像这样的杂志报道,可以学习,可以了解。了解社会在关注什么,了解别人经历了怎样的情况,了解别的专家怎么说,也了解记者的写作方法。科学网博主偶尔产生这样一篇文章,能让读者眼睛一亮。但一般,科研工作者不大适应像记者那样写文章——杂志记者的报道多写故事梗概,但科学网博主往往直接讲观点。
杂志上的书评也可以学习一下。一般人写书评,会首先介绍自己在什么场合买到这本书、这本书的作者信息、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和章节划分、这本书对自己的启发,还会把这本书和别的书进行比较。但杂志上的书评不这么写。杂志上的书评,讲的是这本书涉及的“话题”。把这个“话题”说了一通之后(也不知道关于这些话题的内容是从这本书里拿过来的,还是书评人从别的地方看来的),提到某某作者最近出了这本书。书评人甚至还会“掉书袋”,提到别的一些书。这样的“高级”写作方法可以学习。写影评也是这样。
还有一种“学不会”的文章是杂志的“专栏”文章。专栏作者的文章不像是散文,也不是杂文,而是随笔。这类文章,读起来非常“烧脑”。作者从一本文学名著“漫游”到另一本文学名著,文章还有夹杂一些生活上的事情。这样的文章比较文艺,读不大懂。这(发散性思维)和理工科老师的思维方式(逻辑思维)不同。读这类文章的“好处”,是知道世界上还有这样一类文字。
总之,我觉得杂志可以读。一方面,了解社会,增加知识(杂志里也会有关于光刻机、环境、生命科学的报道)。另一方面,了解别人怎么写文章,提高语文水平,写博文时参考借鉴。不过,很多流行杂志的文章讲的是文艺,确实很难理解。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7: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