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臻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ma

博文

研究生课程建设:实践和思考 精选

已有 13199 次阅读 2023-9-28 19:22 |个人分类:研究生教育|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微信图片_20230928190434.jpg

[图1:由科学网博主胡新鹏提供]

研究生课程建设是一个较为宽泛的领域,有很多内容都可以被归纳为“研究生课程建设”。而且,它和别的内容(比如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相互联系的。从层次上来分,研究生课程建设又可以分为学校研究生院层面的、院系层面的和课程团队层面的这三类。而这三类,构成了上中下或者大中小的关系,串在了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三个层次的研究生课程建设

学校研究生院层面的研究生课程建设包括:加强顶层设计,引导院系设计、开出新的课程,比如前沿讲座课程、暑期课程、产学结合课程、全英语课程、案例教学课程、虚拟仿真实验课等等;编制课程思政推进方案,征集课程思政项目,评出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并向上一级教育主管部门推荐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督促院系修订培养方案中的课程部分,并开展课程方面的研讨。

院系层面的研究生课程建设包括:对培养方案的课程部分进行优化;组织、推荐申报各类课程建设项目(比如暑期课程项目、专硕课程项目、课程思政项目)和荣誉(比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课程团队层面的研究生课程建设包括内涵和外延。内涵:课程内容梳理、内容优化调整、内容供给、教学案例构建、制作慕课。外延:参加教学会议作报告、发表教学论文、申报教学成果奖或者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从上述介绍可见,学校研究生院主要是用行政指令(或者说通知、发文、工作要求)以及项目杠杆来指挥院系和课程团队加强课程建设。所谓项目杠杆,就是设立配备有教学经费的项目,把通知发到院系,由院系通知教师去申请。教师获得教学项目后,有了荣誉,也有积极性做一些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或者课程建设。

院系处于学校研究生院和教师群体之间。一方面,院系起到上传下达、发动申报的作用。另一方面,院系又不仅仅是被动地、机械地传达来自学校研究生院的指令。院系也可以有激励机制,使得课程团队能投身课程建设。

课程团队是直接上课的教学团队。课程团队的教学积极性会有很大的不同。有的课程团队仅仅满足于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而有的课程团队“往前走一步”,积极推动课程建设。关键在于,学校研究生院和院系要有激励机制。

推动课程建设的机制和做法

微信图片_20230925082929.jpg

[图2:由本人父亲提供]

第一,项目制推进。

学校研究生院设立各类课程建设项目,由院系发动申报,研究生院负责评审。教师申报成功后,有项目经费。在推进课程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参加中期考核,最终提交结题报告。而且,获批校级的教学项目是后续市级教学项目的重要依据。这类校级的教学项目包括研究生课程建设项目、课程思政项目、课程思政示范课、专硕课程项目、暑期课程项目等。

*感悟1:对于教师来说,申报省部级的教学项目或者名头需要“层层递进”,需要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

有很多教师总是说自己得不到机会,但事实上,古话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需要平时积累、整理申报材料、获得前期的荣誉,才有可能在后来得到机会。有的时候,申报省部级的教学项目的时间节点非常紧,申请者如果有好的前期积累,那么就可以快速地在校级申报表的基础上,把省部级教学项目的申报表填好。

*感悟2:对于院系来说,教学管理者需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打消教师的顾虑,并且要用正面的例子鼓舞教师。

教师为何不申报校级的教学项目?原因就在于:1)他们没有特别留意申报通知;2)他们怕白花力气,即怕申报了之后中不了。

一位分管教学的副系主任是这么做的。

1)他不但群发邮件、在教职工微信群中@所有人,提醒大家,还个别联系他认为申报希望很大的老师,鼓励大家踊跃申报。在这个做法中,“群发邮件”是表示公开透明,希望大家踊跃申报;而个别联系,是确保他们院系有“敢死队员”会申报。他对他们系的教师说,申报得多,最终命中的也多。

2)他对那些“敢死队员”,会“谎称”申报很简单的,填个表格一个晚上就成了,试图减小教师申报的“心理障碍”。他还说,他会帮忙看申报书。并且,由于他们院系和学校研究生院在两个不同的校区,教师送材料会造成额外的负担。他对教师说,只要把申报材料给他即可,他会签字、盖章,并把材料亲自送到研究生院或者派人送到研究生院。而一旦教师获批教学项目,他会在教工微信群说他们系有这些个教师中了教学项目,命中率为100%。这样,看到消息的老师心里也痒痒的,下一次就会积极申报教学项目。

第二,建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

主要任务包括:

课程思政推进会(全系,或者和别的院系联合举行)

课程思政午间分享会

课程思政教学指南编制

课程思政教学研究(论文发表)以及项目申报

*也需要进行中期考核和提交年报,这样就形成了推进机制。

典型案例:学术规范和科研技能课程

4.jpg

[图3:由研究生提供]

本人开设了“学术规范和科研技能”研究生课。获评2022年上海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这是如何做到的呢?刚才说过,要一步一个脚印。这门课获得的校内教学项目或者荣誉包括:

1)复旦大学2015-2016年度研究生课程建设项目

2)2017年复旦大学研究生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课程建设项目

3)2020年复旦大学研究生暑期FIST课程项目

4)2021年复旦大学研究生暑期FIST课程项目

5)2021年复旦大学研究生课程思政项目

6)2021年复旦大学研究生课程配套教材项目

7)2022年复旦大学研究生暑期FIST课程项目

8)2023年复旦大学研究生课程思政标杆课

在内涵建设方面,把上课的章节整理成文,在报刊发表。或者,围绕章节的主题,在报刊发文。

在外延拓展方面,把讲课内容分割成讲座,在校内外宣讲。应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邀请,录制研修课程《科研技能和学术规范课程建设》。《“学术规范和科研技能”课程建设》获得2022年长三角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论坛征文三等奖。

从上述文字可知,还是要多梳理总结,无论是通过发文,还是通过做课程建设报告,还是写成工作案例。如果平时自己没有投入,到了申报省部级教学项目或者荣誉时就会有“捉襟见肘”的感觉。

这正应了一句古话:“一分耕耘一分收获”。If you want to get something, you must do somethin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1964-1404160.html

上一篇:借鉴学习,在科学网写博客的天地宽
下一篇:中秋节期间,我故地重游,回想“当时的月光”
收藏 IP: 101.87.209.*| 热度|

9 王德华 吴斌 乔中东 胡新鹏 杨学祥 李东风 褚海亮 王成玉 管宏伟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5: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