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1由本人父亲拍摄,其他均由本人拍摄]
中秋节,我回了一次故乡——浦东新区孙桥镇以及沪东新村。
(一)
我开着车,到了孙桥小学的西门。西门边有一条宽阔的马路,西门对面是一个小型的吃饭的“商场”。小学里面的建筑我一幢都不认识。离开小学35年了,我有种恍若隔世的感觉。我在想:以前我读书的小学是在这里的吗?
在小学的南面,我看到一条河和一座桥。过了桥,往南走,右前方有一个保留完整的村落。我跳了起来:就是这里!
小时候,在孙桥小学读书。曾有一段时间,学校里的一幢楼翻新,我们就上半天课,另外半天,学生背着书包,分为几个小组,到几个学生的家里做作业、读课外书。其中一个地点,就是右前方那个村庄的一个同学的家里,他们的房子有着黑色的瓦片。
眼前,河流和村庄依旧在,但我记不清这位同学住在哪个房子。我想,他们家也许搬到楼房了吧。
(二)
孙桥故事多。
我想起来,小学时候曾经到一个女同学家里做作业。天色已晚,就在别人家里吃了晚饭。当时还没有电话、手机,更没有微信。我的父母在家里久等不到我,到处找我。等我回到家,把我痛打了一顿。
小时候,我沿着一条狭小的老街上学。有一段时间,我早上到老街上的一户人家,等一位女同学一起上学。后来,她稍稍大了一点,有一天她带到教室一枚铜钱,说是她外婆或者奶奶给她的。当时我正好喜欢铜钱,不知是她主动给我铜钱还是我讨要铜钱,总之这枚铜钱给了我。
说到铜钱,当时我们班上另外一位同学也带来一枚铜钱。他住在较远的一个村子。据他说,他们村子里有个教堂,他顺着建筑当中的杆爬到了二楼,找到了铜钱。二楼还有花花绿绿的旧钞。听了他描述的故事,我充满了想象和怀疑:他说的是真的还是假的?无奈,他家离学校有些远,我们也不是一个村的,当时我也不会骑自行车,也没有手机,于是我不曾去过他的村子。
这一次,我特地开车朝着记忆中的方向找过去。很多地方已经成了小区,里面有很多楼房。也有看到旧的村子,但没有看到教堂或者炮楼之类的。
正当我准备离开此地时,在马路边上看到河对岸有旧式的建筑,但一时半会儿不知道如何开车到河对岸,也担心进村子的路非常狭小,就不过去了。
这时,我看到的是:这是一个城乡接合部,城市的成分在逐渐增加,而乡村在一点点地缩小。周围,有房子在造,有迪士尼度假区高架,也有东西走向的高架路。这非常好。
(三)
我在孙桥度过了小学时光。想起小时候的家是多么的小,看起来就三四十平方米。我睡在当中的小房间,厨房和吃饭的地方是一块的,洗澡的地方和放煤炉的地方是一块的。
在读小学之前,我还和妈妈住在色织五厂集体宿舍。白天妈妈去上班,我在宿舍里待着。清晨,天蒙蒙亮,我看到色织五厂的路灯还亮着。我和妈妈去食堂吃饭。金黄色的面包是我的最爱。
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展,色织五厂有的员工或者中层干部到外面办乡镇企业,妈妈同时为几个厂做会计挣钱。
如今,色织五厂早已不存在了。我进入开放的“厂区”,只见一幢厂房上还是写着“上海色织五厂”字样,但“厂区”里面有很多很多的小企业。“厂区”里修车铺里飘出奇怪的化学药品的气味。
“时代的变迁!”我发出一声感慨。
我在故乡一圈一圈地开着车。有的时候,是在寻找儿时的记忆。有的时候,是突然看到路边一幢老建筑,开过头了,就重新开过去,驻足观望……
(四)
除了去孙桥,我还去了一趟沪东新村,那是我在小学之前以及读中学时住的地方。
周围的马路和建筑和以前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更新和变化。但到了沪东新村,我还是回想起以前一种“足不出户”的感觉。
路上,有各种人走来走去。小店的门口,有的人在挑选水果,有的人在挑选带鱼。路边,停着很多汽车和摩托车。
读中学时,我在想:我会一辈子在这个新村里度过吗?
那时候,从沪东新村乘81路或者85路公交车到陆家嘴轮渡需要一个小时。
那时候,我很少到浦西参观或者游览。
而现在,一切都改变了。沪东大道已经翻修结束,道路非常开阔。周围的隧道、高架有好几条了。
我的耳边,响起王菲的歌“看,当时的月亮,一夜之间化作今天的阳光”。
(五)
短暂的回访,仿佛是一种“仪式”,一种怀念过往、走向未来的“仪式”。
从孙桥往回开,经过张江地区,看到那儿有很多很多的高新技术企业、高校,非常现代化。
经过金桥地区,那儿也非常好。吃午饭时,经过一个办公园区,还经过一个别墅区。我明白:不同的片区虽然目前达到的现代化程度不完全一样,但总体都是在朝前发展。
过了中秋节,还是要回到自己生活和工作的地方,日子还是要周而复始地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23: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