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臻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ma

博文

从审稿人角度谈:你的论文为何被退稿? 精选

已有 40123 次阅读 2022-6-4 14:43 |个人分类:科研论文|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屏幕截图 2022-06-04 143215.png

现在研究生毕业要求越来越高,延毕的研究生也越来越多。很多时候,研究生毕业和发表论文挂钩。而老师评职称、申请科研项目成功与否,也和发表科研论文的表现有关。很多师生都苦恼于自己的论文无法轻易过关,而我作为100多个学术期刊的审稿人和几个学术期刊的编委,也有烦恼(经常看到糟糕的文稿)。我相信,很多审稿人有类似的烦恼或者有类似的审稿心理。了解审稿人的心理,有助于师生的论文顺利过关!

是什么让审稿人作出“通过”或者“不通过”的建议?我想说,这不是单一因素决定的,而是有很多考量的因素。

有很多人说,论文要有创新性。这没错,但“太阳底下没有什么东西是绝对新的”。新的东西的确更容易命中好的杂志,但不那么新的东西,也能投中一般的、“能够管毕业”的杂志,比如那些影响因子3-5分的杂志。

这就是说,审稿人心中的标准其实受到“作者把论文投到什么杂志”影响。如果审稿人感到这篇文章“卖不了这个价”,就会提高自己审稿的标准,提出一大堆意见(包括但不仅限于对论文创新性的评价)。而如果审稿人感到这篇论文“符合市场行情”,就更倾向于给出“修改后可以发表”的审稿结论。

接下来,我们假设作者把论文投给那些“正常的杂志”,那么审稿人看什么的?

创新性固然是一个因素,但刚才我说过,“太阳底下没有什么东西是绝对新的”。审稿人还会看——

1) 这个研究工作是否具有正确性?如果从数据到结论没有严格论证或者缺乏关键的实验证据,或者压根把数据分析错了,那么这就是硬伤。

2)研究结果的好坏如何?比如:催化剂性能和文献相比是否有提高?高一点或者“差不多”都可以理解。如果相差太远,或者好一个数量级,那么审稿人也会觉得不合理。

3) 这篇论文的写作和图表处理是否考究?很多研究生写的初稿很糟糕,英语语法不通,还出现一些莫名其妙的句子,比如“本研究结果令人振奋”,还经常采用“, which is”之类的句型。像这种比较“粗糙”的文稿,审稿人一看就烦。

4) 这篇论文的参考文献部分是否正确?无论我审SCI论文还是研究生的毕业论文,都会看一下论文的参考文献部分。常见的问题是:杂志名一会儿用全名,一会儿用缩写;分子式该用下标的而没有用下标;该用希腊字母的却用英文字母表示。遇到这种情况,审稿人一看就烦。

总之,创新性固然是一个方面,但审稿人会考虑论文的正确性、研究结果的重要性、工作量(数据量)和写作的规范性。如果一篇论文创新不足、研究结果重要性缺乏的话,那么作者就要用论文的正确性、工作量和写作的规范性来弥补。作者要通过这几方面的提高,让审稿人觉得这篇文章“像”准备发表在这个杂志的样子、属于这个杂志。

我审稿很快,一般在三天内给编辑回复。但是,近年来我审稿越来越“下手狠”。有些文章一看就是很糟糕的,我快速提几条意见,说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有时候,文章可上可下的时候,我还是“痛下杀手”,哪怕我知道别的审稿人有可能会同意发表。

果然,过了几周,编辑还是找到我,让我再看一下作者的修改稿能否采用。这时候,作者已经很谦虚地根据我和别的审稿人的意见,把该做的实验做了,还说审稿人“所言极是”。我马上就建议编辑接收稿件。虽然我原先给出的“枪毙”意见似乎和别的审稿人“修改后可以接收”的意见不一致,但我并不在乎编辑会把我加入黑名单或者怎么的。原因在于,把问题说得严重一点,会促使作者(研究生)补做新的实验、大修改论文,从而提高论文的质量。

作者回复审稿人的意见最忌讳的是“犟”——指责审稿人是错的,并拒绝修改论文。遇到这种情况,审稿人有可能再找出更多的错误,把论文狠狠地批一通;甚至有可能把论文先hold住,等编辑催促审稿后,再指出很多的错误,把论文枪毙。

我审过1000多篇稿子。只要作者按照审稿人的意见精心修改,我扫一眼答辩信之后,当场建议编辑接收论文。但有时候编辑把我原先建议退稿的论文重新送了回来,而作者说我错了,或者压根就没有补做新的实验,我当场建议退稿。

那么,如果审稿人对我们的文章提出修改意见怎么办?我对我的学生说:审稿人提出修改意见,这时候他是“爷”;只要你文章最终发了,那时候你就是“爷”。所以,修改论文时,放下自己对文章的孤芳自赏,放下自己对审稿人的成见,还是要按照审稿人的要求,把实验做了,把论文改了!甚至要上演“苦肉计”,即审稿人让你用一种方法进行验证,你用了三种方法!让审稿人看到:你态度端正,你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审稿人大多有“从众心理”——哪怕审稿人在初审时给出差评,但只要编辑说可以给作者一次修改机会,这位审稿人看到了别的审稿人“修改后可能接收”的初审结论,并且作者“使苦肉计”费心费力地进行了修改(“审稿人说咋改就咋改”),那么这位挑剔的审稿人最终还是会同意发表这篇论文的。但就怕作者什么都没有改,或者只是回答审稿人的问题却没有说清楚改在第几页第几段,甚至质疑审稿人。

学术界有“名人效应”——审到“大牛”的文章,审稿人更会放松标准。但大多数作者都不是“大牛”,因此得把自己能够做好的事情(包括做实验、写论文、回答审稿意见)做好。如果做好了,还是无法在自己中意的杂志发表,那么还是得move on,相信总能找到一个地方发出去。



投稿与审稿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1964-1341523.html

上一篇:指导博士生走出科研“迷宫”
下一篇:研究生完成学业、科研、职业发展概述
收藏 IP: 101.87.208.*| 热度|

27 陈兴峰 卜令泽 信忠保 郭战胜 檀成龙 郁志勇 张学文 帅凌鹰 王涛 梁洪泽 吕健 姚伟 郑强 黄永义 洪宇植 杨轶杰 段含明 董铭涛 刘继为 汪凯 李万春 吴志民 王军才 邓景华 吴芳 史仍飞 章仕灵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9: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