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臻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ma

博文

遇到事情、处理事情的态度 精选

已有 16120 次阅读 2018-5-9 09:20 |个人分类:人在职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11.bmp

[笔者按:本文是我在2014年10月为《科技导报》“科技职场”栏目写的,写成后觉得还不够出挑,就没有投稿。近日,本市延安高架上出了一件“因为别车,下车互殴”的事情:http://newspaper.jfdaily.com/xwcb/html/2018-05/08/content_81552.htm,使我想起此文,觉得有现实意义。遂将此文从电脑中“挖出”,在科学网首发。]

我想讲讲,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麻烦事可以用什么样的态度面对。有的人遇到事情怨天尤人,还有的人两手一摊作无可奈何状,但我主张理性地面对问题,务实地解决问题。以下我分享的例子不全是工作中的,也有生活中的,但我相信这些生活中的例子对面对职场上的事情也有启发。这些例子看似琐碎,但平时经常会遇到。也许有的读者会误以为这些都是小聪明和小技巧,但其实,说不定蕴含着大智慧。

1.有话好好说

平时我们经常会找人办事,比如迁户口,到财务科报账,到设备科申请购买科研仪器。有些排队等候办事的人火气大,一遇到事情办不成或者工作人员态度不好,就和对方发生争执,拍桌子、甩凳子,甚至诋毁人格。有时候大声嚷嚷倒也把事情办成了(因为对方害怕了、妥协了),但更多的是,带着这种脾气到哪里都会遇到“坏运气”,不是事情办不成,就是惹了一肚子气回来。

333.bmp

我也曾遇到一个教训。我在国外博士毕业前夕,申请临时工作许可证。等了很久都没下文,便去学校国际学生事务中心催问。我在大厅里心急火燎地大声抱怨,原本以为声音响就能引起重视,达到我的目的,但一位工作人员严肃地说:“如果你有话好好说,而不是一遇到事情就大声嚷嚷,你以后的路会更加顺畅。”我顿时哑口无言。回国工作后,我办事时态度诚恳,“有话好好说”,几乎没有遇到刁难。

“有话好好说”并不是一种奴性,而是一种讲文明、讲礼貌的品性。它既方便别人,也方便自己。对于有争议的事,“有理讲理”。如果别人不讲理,可以采取其他措施,比如找他们的领导或者上级主管部门、联系新闻媒体等等。没有必要为了只字片语发生争执。

2.不要因为别人的错误而惩罚自己

这个世界并不是理想化的,虽然很多人都表现得很有正义感,但总有些人有意无意地影响他人。出门开车,有人“加塞”、乱按喇叭。竞选部门领导或者竞聘教授岗位,有人会出于某种目的挑剔你的缺点。遇到这样的事,寻常人总是死钻牛角尖,把事情无限放大。结果,别人若无其事,反而自己心里越来越郁闷,影响了自己的工作。我认同的一个道理是,不要因为别人的错误而惩罚自己。

timg (1).jpg

一天早上我开车载着妻子出门。在十字路口等红灯变为绿灯了,我习惯性地看看左右有没有车子横冲直撞。果然,左侧垂直车道上有辆车子以很快的速度冲过来,闯红灯而去。幸好我反应及时,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妻子气得垂头顿足,而我却乐呵呵地庆幸避免了交通事故。

我对妻子说,别人养成了闯红灯的坏习惯,以后一定会出问题,不是车子撞坏就是被警察抓住,正可谓“如是因,如是果”,我们不必操心。类似地,平时开车常遇到旁边车道的车子“加塞”或者后面的驾驶员乱按喇叭,我从不把这些事情放在心上,犯不着因为别人的错误而惩罚自己(使自己难受)。开车也好,工作也好,“心平路才平”!

3.不明事实时,先别急着下结论

timg (2).jpg

在生活和工作中,很多人都会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误解别人。举个例子,有一天下班后,妻子告诉我一个情况。她在办公楼门口乘上校车后,校车开到学生宿舍门口的“下客点”,放下一批学生,然后调头,到几百米外的“上客点”接排队的学生。可是,有些学生从宿舍出来后,飞奔到“下客点”上了车。她的结论是:“有些学生没素质。”回头,我打电话找车队,调度员说校车途经的路线是既定的,在同一站点,上车和下车都可以。也就是说,妻子误解了一些飞奔上车的学生。再举个例子,某人作为“知青子女”,小时候和外婆、舅舅、舅妈住在一起,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一天吃晚饭,她剥一只大虾,她外婆拿起筷子抽了一下她的手:“小孩吃小虾!”她心里很委屈,因为她是在给她的外婆剥虾!

小孩一天上学路上对我说,昨天老师拍死一只蚊子,手臂出血了。我对她说,是蚊子肚子破了。

这些事情给我们的启发:看到的东西不一定是真实的,由此产生想法更会出现偏差。在工作中,遇到事情不要先入为主地发牢骚或者往坏处想,而要先搞清楚事实真相。

4.了解别人的想法和诉求,哪怕你不同意他/她的观点

一般人思考问题,总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例如,“我很优秀,我发表很多论文,因此应该选我做教授”,而不知晓自己的“竞争对手”怎么想,那些评委怎么看。

timg (3).jpg

2011年我竞聘教授职位,就在答辩现场旁边的一个等候室,有个候选人问我当初为什么不到别的大学去做教授,而选择到复旦大学当副研究员。当我说我就是愿意时,他说现在几个人竞争一个名额,你慢慢等着吧。虽然他的话不中听,但我明白了所要面对的现状(几个人竞争一个名额)和别人的诉求。

2012年我竞聘教授职位失败,有些沮丧。在开系内信报箱时遇到一位参加投票的教授,她说:“你的确很优秀,但别人年龄比你大。如果别人今年评不上,明年、后年只会越来越难,所以应该让别人先评上。”她还说:“你当初进来时就已经得了副研究员职称,现在很多国内博士后进来只是当讲师。我40多岁才评上教授,你急什么?”我一下子明白了她的思维方式。

现实世界并非只有自己策马扬鞭、纵横驰骋,也充满竞争和利益冲突。倾听别人怎么说,你就明白别人的思维方式和“出牌”方式(哪怕你完全不同意他/她的观点),进而要么求同存异,要么采取其他对策。

5.从办事不顺中吸取经验教训,提高自己

    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挫折,一般人总是情绪化地抱怨别人,很少有人反求诸己想想自己有什么问题,有什么值得改进的地方。

某人入职后,想买一台大型仪器。到设备科咨询,一位工作人员让她先写个论证报告。某人写了并交过去后,论证报告被反复退回来要求修改。听了某人的诉苦,我没有数落别人,反而说:“工作人员照章办事,对科研经费的使用认真负责。如果工作人员轻易放你通过,交给校领导审批时还是会被退回来,那样更耽误时间。这位工作人员说,你的论证报告只是写了买这台仪器对科研有什么好处,但没有写如果不买会造成什么损失。这个意见非常好!如果你能从中吸取教训,不但你能写好论证报告,而且以后你能指导后来进校的教师了!”这正可谓,“杀不死自己的,只会使自己更加强大。”

“从办事不顺中吸取经验教训,提高自己”,并非不讲原则的委曲求全,而是对自己的高标准、严要求,是“不蒸馒头争口气”。任何一个上进的组织,都不希望看到成员遇到一点点挫折就怨天尤人、颓废不堪,而希望看到成员能够不计得失、越挫越勇。

6.办事多积极主动,追踪进展

某人在国外实验室测试样品后,需要支付一笔耗材费。她让科研助理到财务科办理外汇业务,可是科研助理说财务科办理外汇业务的人暑期休假去了。听了某人的陈述,我不以为然,说:“那你为什么不问清楚,办理外汇业务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如果暂时不回来,财务科有没有别的人能办这件事?暑假里别的老师也要用外汇,是不是就不能办理了?”某人说不着急,就一直等着。后来,办理外汇业务的人回来了,但科研助理自己休假去了。由于没有及时把外汇打到对方实验室账户,下一次实验安排也延后了。

教训:办事情不能等着耗着,而要雷厉风行,主动跟踪进展。中途受阻时,想办法查明原因,采取弥补措施!

7.遇到问题,采取积极的行动

很多人遇到问题光顾着抱怨,或者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不采取积极行动。

有一天,妻子回家后告诉我,中午和一个女博士往新校区的食堂走,走到一个建筑工地附近正在过马路时,迎面飞速开来的校车突然左转弯,差点撞到她们。她当然是很生气。我听了她的陈述,没有情绪化地抱怨校车司机,而是开车载着她赶到“事发地点”,了解当时的情况。然后打电话找车队反映了建筑工地附近路况复杂、车速过快的情况,并强调我打电话的目的不是为了惩罚驾驶员,而是希望举一反三,避免以后类似的事情。为了敦促他们采取行动(提醒驾驶员们限速行驶),我说:“以后万一出了事,你们不好交待。”过了两天,他们领导给我打来电话,反馈了排查、处理的结果。

再举个例子:我们楼面有几个小间是老师的办公室,学生坐在大厅里面。有时候中午吃完饭回来,看到楼面空无一人,门却没有上锁,甚至有一天早上我第一个到,发现门是开着的!见此情形,我急在心里,打印了20多份倡议书,发给楼面全体师生,请他们务必注意关门。不久,大楼的其他楼面发生“顺手牵羊”事情,我们楼面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生。

启发:遇到事情,不要一味生闷气而不采取任何改进措施。要问问:事情暴露出什么问题?我能做什么?我能不能make a difference?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1964-1113050.html

上一篇:梳理•挖掘•提炼•升华——让述职报告“飞”起来【已发表】
下一篇:研究生师生矛盾及化解对策【已发表】
收藏 IP: 223.104.212.*| 热度|

36 彭真明 孙长庆 郭维 法文哲 刘立 章忠志 王永奉 刘全生 石磊 朱新亮 郭战胜 毛吉平 吴明火 韩晴 张忆文 逄焕东 李映萱 徐耀 陈南晖 蒋永华 曹建军 刘永辉 马德义 文克玲 李鹤 李泳 冯兆东 周忠浩 刘广明 吴斌 杨金波 张翠娟 张宁 张坤 zjzhaokeqin liyou1983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18: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