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臻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ma

博文

青年教师招收研究生的经历【已发表】 精选

已有 28227 次阅读 2016-11-1 09:18 |个人分类:研究生教育|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半年前,我路遇一位青年教师,他告诉我,今年他没有招到博士生——虽然有3名考生报考,但无一人通过专业笔试。今年我也没有招到硕士生,这是我成为研究生导师6年来的头一回。这两件事情使我体会到:青年教师要维持课题组的正常运转,不仅需要申请项目、指导研究生做科研,还要明白研究生招生的那些事。而在这方面,我走过不少“弯路”。

1.想招研究生,却没有“兵权”

我回国任教之前,想象着自己一入职就有几名研究生。但200912月入职时,发现自己错过了当年10月学校增选研究生导师的时间。到了20109月,有个硕士新生想进我的课题组,但由于我当时还不是研究生导师而未能成功。

2.意外地招到了研究生,却是别人挑选过的

2011年年初,我成了硕士生导师。20119月开学后有一个复旦本科直升上来的学生找我。她原本想跟她读本科时的科研指导老师读研,但那位老师在开学后告诉她,系里“导师多、学生少”,每位导师最多只能招一名硕士生,而该老师已经收了别人,只能请她去别的课题组。于是,她进了我的课题组。

3.不喜欢“忽悠”学生,导致“没有下文”了

2011年,我遇到了新情况。那年夏天,我们系组织了大三升大四学生的“夏令营”,即让其他高校有意读研的相关专业学生到我系听学科介绍、参观实验室,并接受面试。夏令营结束后,有3位学生通过电子邮件表示要跟我读研。我很高兴,但我不想“忽悠”他们,便如实相告:“我们系研究生名额有限,一个老师一年只能招一个硕士生。现阶段,硕士生导师没有权利直接招收推免生,也没有权利决定要谁。你们应该和我们系专门负责招生的老师联系,等拿到你们学校‘外推’资格,再和我们系签‘预录取协议’,师生关系要在入学后才正式确定。”可我这么一说,就没有下文了。

4.峰回路转,因为系里空出了名额

虽然通过2011年夏令营我没有预定到2012年入学的硕士生,但2012年9月,我还是招到了2名硕士生:当年一位老师离职,还有一位老师不愿意招生,空出了招生名额。2013年和2014年,我又分别招了一名硕士生。

5.招收外校学生的困惑

但我也有困惑:招的硕士生大多是从外校进来的,他们哪怕本科期间读的专业是环境科学与工程,但那只是进入了一扇“大门”。一旦进我的课题组,还得进入环境催化这一扇“小门”,但这对他们来说有些困难,很多知识得从头学起。并且,他们是入学后才确定导师的,而他们班级里有些同学本科就在复旦读的,本科二年级就开始做实验,不但熟悉仪器和科研课题,而且还积累了很多实验数据。所以,入学后才确定导师的研究生,并没有和别的同学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这给我指导他们、确保他们能达到毕业要求出了一道难题。

6.大胆尝试——预先敲定

有鉴于这些情况,我开始思考:在招生方面,能否再“大胆”一点。2014年9月底,一位外校学生联系我,想跟我读硕士生。她主动到上海和我面谈。我当场拍板:“只要我们系收你,你就能进我的课题组。”我把一些专业书籍和科研文献发给她,让她提前学习。无奈的是,她本来申请读的是三年制学术型硕士,但我们系给她的是两年制专业学位硕士名额(这就意味着花一年时间上课后,还没怎么做科研就要毕业了)。并且她读大四时忙着做本科毕业论文和复习出国英语,没时间读我给她的专业文献。

7.不出场宣传,只能等着喝西北风

今年我没有招到硕士生,原因在于几点。首先,我没有参加2015年“夏令营”师生见面会。其次,“夏令营”过后,有两个学生联系我的,但其中一个学生在填报推免志愿时联系了我们系招生人员,没有得到及时回复,而其他大学则让他“当场签约”。等签了约,我们系招生人员才联系他,但已经来不及了。另一个学生报考的是两年制专业学位硕士,而我抱着“再等等看”的心态,没有直接答应他,他便报考其他大学了。再次,我们系环境工程方向录取的研究生大多对水处理感兴趣,而对我所在的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研究方向感兴趣的很少。

8.形势逼着教授出场宣传

这样的困境,给我们的招生工作带来了挑战。这就“逼”着我积极地参加夏令营进行专业宣传,并“放下身段”,利用各种机会,和有意在我课题组读研的学生反复交流。这么做了以后,我已经“预定”好了明年入学读硕士的学生。

9.一位同事“稳坐钓鱼台”

而我的一位同事就没有这样的窘境。他早早地招收本系的大二学生进他课题组做科创项目。有的学生中途退出了,但总有学生留下来继续跟他读研究生。可这是“长线投资”——导师付出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来指导本科生做科研。

10.招收博士生:一种妥协

在招收博士生方面,我并没有太多的困难。我们系博士生招生实行“申请-审核制”,即考生提交材料后,参加专业英语笔试,并由几名老师对一名学生进行面试,不需要参加专业课笔试。每年都有少则几人、多则十几人联系我,我觉得哪个人值得进一步了解,就让他/她提前过来面谈,我看准了,就让他/她来报考,并回绝别的申请者。这样做,是一种妥协,也是不愿意让别的考生浪费时间。

11.青年教师招收研究生的困难小结

回顾入职后7年的经历,我总结出青年教师招研究生的困难在于以下几点:1)入职后不能及时成为研究生导师;2)系里老师多、招生名额少,青年教师不容易招到学生;3)导师往往没有独立招硕士生的权,而是由学生和院系直接联系,进校后再确定导师;4)学生报考时专业兴趣不明确,录取后又很少能提前开展课题研究。这里面有机制的原因,也有导师自己的原因。这就促使我们的管理者和导师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来使得课题组的招人和科研更顺畅些。

[后记:这篇文章在科学网提前“放出”后,2016年11月28日由《科技导报》刊出。发表时去掉11个小标题。]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1964-1012066.html

上一篇:“两面”导师【已发表】
下一篇:这个世界不是能让你为所欲为的【已发表】
收藏 IP: 202.120.224.*| 热度|

32 史晓雷 行敏锋 王从彦 高建国 李土荣 惠小强 杨金波 郑永军 陈万浩 常顺利 蔡小宁 毛秀光 李伟 姬扬 黄永义 赵凤光 王彤彤 杨延丽 程娟 姚伟 徐耀 陈齐风 彭真明 李天成 侯天顺 檀成龙 杨威嘉 钟家伟 xlsd dreamworld neilchau sgcst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11: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