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是我写的,由《大学生》杂志2017年1月号刊登。]
“你毕业后想从事什么工作?”我问我的博士生小A。
“我想去外资企业从事研发。”小A回答。
“那你做实验为啥不听指挥?”我瞪大了眼晴。
做实验不听指挥
小A刚开始跟我读博时,我让他在上课之余到办公室调研文献。但有几次我发现,他坐在电脑前“干私活”——整理他以前没来得及完成的一篇科研论文。
我有一丝不爽。我想,你在我这儿读博士,我给你“工资”,你却在为以前的课题组干活,也没和我说一声。
考虑到他把未完成的事情妥善完成的精神可嘉,再加上他以前的导师和我还有些交情,我就“眼开眼闭”,没和他计较。
我给小A提供了博士论文的选题——新型负载型金催化剂的环境催化,并给他一个可操作的科研点子——通过尿素溶液水解的方法,把金沉积-沉淀到不同的金属磷酸盐上,比较不同催化剂催化一氧化碳氧化的性能。我说,只要做出来,应该能发表一篇SCI论文。小A满口答应。
不久,他提出另外一个科研点子——用一种具有纳米孔的氧化铜-氧化铝复合物催化分解氧化亚氮。我觉得这没有创新性:这种复合物的合成已经被报道过了,你依照别人的论文合成出材料,然后简单测试催化性能,这有什么意思?并且,我认为这种复合物对于催化分解氧化亚氮是无效的:我曾分别测试过氧化铜、氧化铝催化的氧化亚氮分解,发现效果很差。我让小A别研究这个点子。
可是,后来我发现小A偷偷地做了这组实验,实验效果一点也不好。他还偷偷地做了别的实验。
对此,小A解释说:他读硕士期间提出一个科研点子后,被导师否定了,他感到如被一盆冷水从头淋到脚。于是他偷偷地做实验,生怕导师否定他的点子或者看到他的实验数据后嘲笑他。他准备得到好的数据再向导师汇报。
我的同事都让我宽待这个学生,但我还是找小A谈话。我明白,很多学生都希望遵循“自由意志”,但这个世界不是以你为中心、你要做什么就做什么的。如果现在不给学生讲清楚一些利害,学生将来步入职场后,会吃大亏。
我对小A说:我在意的倒不是你浪费仪器和试剂,而是浪费你自己的时间!博士论文要有一定的主题和框架,你脱离了主题和框架,“东打一枪、西打一炮”,那能行吗?以后到了工作单位,就要围绕一定的生产经营目标开展工作。比如公司要你研发高性能电池,而你用公司的设备和资金去做别的研究,这能行吗?
当你和领导的想法不一致时,应该思考他为什么做这样的决定,这样的决定有什么合理性。想不明白,可以问旁观者或者问领导。你可以劝说领导,但如果劝服不了,那就放弃,不要一意孤行地蛮干。毕竟,这个世界不是以你为中心的。我说起了几件曾令我“郁闷无比”的往事。
我读博士时的苦恼往事
我在美国读博士时,导师让我研究一个课题——“铂催化剂液相手性加氢的表面化学”,我研究了。但我在发表一篇论文后,用实验室的装置做自己想出来的“短平快”的课题——“有机溶剂在铂催化剂上的分解”。我利用一个多月连做实验带写作,整理出一篇新的论文。又利用两个多月整出另外一篇论文。我沉醉于“成功”的喜悦中。
但导师不乐意了。他说,做科研不能为了“制造论文”,不能看到什么能发表就做什么。他的科研项目是“铂催化剂液相手性加氢的表面化学”,我的科研补助就是从这个项目的经费里出的。如果我没有围绕着主题做科研,那他怎么向提供科研资助的政府部门交差?“等你以后有了自己的实验室,你随便怎么做都行,但现在你得听我的。”他说。
后来,我还遇到一件事情。一个著名的学术刊物的主编邀请我的导师为他们写一篇长篇综述,导师便把这个艰巨的任务转交给了我。
我停下了实验,看了两个月的文献,接着废寝忘食地写了一个月。正当我沉醉于其中时,导师“变脸”了,他说我那段时间没有给他实验数据。如果我做不到一边做实验、一边写综述,他希望我不要再写下去了。
我当时非常难受:如果我停笔,那么前面花的时间都浪费了!并且,我已经发表了多篇论文,导师不记住这些功劳的,就只知道每个月要数据!
我只好重新做实验。更痛苦的是,导师让我做我认为根本做不出的东西。他说:“如果你认为我的点子是错的,那你也得做实验证明我是错的!”我不得不去尝试,耗费了大量时间。
后来,我听闻很多在国外的留学生的苦恼,才知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有的导师对学生采取“放羊”似的管理,学生爱做什么就做什么。但学生的苦恼是:自己出于将来找工作的需要,急着要发表论文,但每次把写好的论文发给导师,导师都不着急修改。还有的导师对学生要求非常苛刻,不停地要求补做实验、推倒重来,学生被整得延期毕业了。
我对小A说,这些例子说明:导师和学生思考、做事的方式方法有可能是不一样的。“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很多情况下,学生不得不按照导师的“命令”去做。事后想想,当时自己痛苦,是因为自己仅仅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而没有体会到导师对事情的考量和他的苦处。
我步入职场后遇到的事儿
我接着说,步入职场后,我又遇到一件又一件事情,这使我再次明白:这个世界不是以我为中心的。
我回国任教后,应邀担任一个全国科技刊物“科技职场”栏目的主持人。刚开始,我推荐的或者亲自撰写的文章都顺利刊登了。后来,我请一位资深HR写了几篇关于职业发展的文章,发给编辑后,得到的反馈是:“可能更适合发在人力资源类刊物”。还有一次,我写了篇《人在职场,要小心说话》,得到的反馈是:“这篇文章不够正面”。得到文章被“枪毙”的“噩耗”,我如被一盆水从头淋到脚,感到自己的判断和劳动被“否定”了,甚至想“辞职不干”了。
但冷静后,我想明白了。这不是我办的刊物,不是我说了算的,我必须尊重“三审三校”的出版制度。编辑和我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从他的角度思考,他将这些文章退稿自然有他的道理。如果我“甩手不干”,那么我如何继续在这个栏目发表自己的观点?如果蚌壳承受不住沙粒侵扰之痛,又怎能孕育璀璨的珍珠?
以后,我又遇到很多“不顺心”的事情,尤其是领导指出我的盲点,抑或审稿人把我的论文“枪毙”了,提了一大堆意见。一开始,我有些抵触情绪,但事后发现有很多意见是对的,参考别人的意见去做、去修改,就能取得新的进步。
我对小A说:“有些话你们不爱听,有些事情你们不愿我多管,但我宁愿成为你们的‘逆境’,来磨练你们。你们中有些人,以前太顺了,经不起要求,经不起约束,经不起批评,将来会吃大亏!毕竟,这个世界不是以你为中心的。我以前导师对我要求很严格,当时觉得很压抑。但是,一个人腿上绑着麻袋也能跑步,以后一旦脱去了麻袋,就更跑得快了!你们可以把我当成魔鬼,当周扒皮,但以后会感谢我的。”
小A低下头,静静地听着。他明白,我就是这么一个顶真的导师,我都是为他好。小A接着扎扎实实地做好眼前的事情,把每次挫折都看做是成长的机会。后来,在参加博士生中期考核时,小A获得了一片掌声:他在入学一年半时间内,就已经发表了两篇SCI论文,还有一篇论文投稿,博士论文都写了大半了,还连续两次获得了二等奖学金。这让大多数还没有一篇论文的班级同学羡慕不已。
后记:本文是应《大学生》杂志邀请写的稿件。在科学网提前张贴后,2016年11月27日被文汇报“文汇教育”微信公众号转载。最终正式刊发于《大学生》2017年第1期。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12: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