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出版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odl 西安交通大学期刊中心赵大良:不求改变现实,但求面向未来,未来给我带来愉悦,也许会给现实带来希望!

博文

《老猫学出版》读书笔记

已有 5890 次阅读 2013-3-20 08:31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出版, 读书笔记

前几天,一位朋友给我讲买了三本书,还没有时间阅读,问我阅读过没有。我说:“没有,书名见过,看介绍感觉不是我喜欢阅读的。”我顺便就留言:“请阅读后将心得分享一下。”朋友立刻抱怨“亚历山大”。可好,前天我接到电话,说我在网上购买的商品到货了,让我现在去取。我奇怪,我没有网上购物呀,电话那边很老练地解释:“也许是别人给你购买的。”我抱着去看看的心里,来到购物分发点。拿到货品一看,还真是我的名字和地址。当我打开包裹,发现是一本《老猫学出版》,这我就明白了,一定是朋友将压力踢回来了。好吧,赠书,更应该珍惜。我两天来插孔阅读,现在基本阅读完毕。有几点感受,分享一下:(1)该书,是作者根据博文整理的,可读性比较强;(2)是写给新入行或准备入行的编辑看的;(3)一些关于出版的理解还是有些独到或者说“偏激”的分析,许多学究不见得能接受。

作者是一位台湾出版人,我感觉还是值得一读。但是阅读,特别是年轻编辑阅读,也需要注意方法,否则会花费太多时间,而得到的有用信息并不多。因为是写给新入行编辑阅读,所以近一半的内容是一些基本知识和技巧,当然有作者的独到理解和逻辑。阅读者如果认真、全面阅读和理解,没有三五天是读不完的。但那些方方面面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对多数人来讲,不仅是现在可能永远也用不到。我建议这部分就不要仔细阅读,浏览一下即可。以后碰到类似问题,将该书当作“工具书”翻阅和查找,比如说封面设计、版式设计等等。还包括书中专门为新入行者加上的“出版词典”对概念的解释,根据需要可看可不看。但是我的经验:中国教育体制下的学生,见到自己不了解的知识就爱学习,往往会感兴趣这些知识性的内容,那可是要花时间的。我读书可不是这样,知识性的完全可以到用的时候查找,甚至是搜索,反倒是一些“理念性的”“规律性的”内容,是开阔思路的,是提供方法的,可以用来举一反三的。因此,那些常识性的部分我就浏览了一下,没有阅读——就是说是一目十行地过去的。而一些思想理念性的我倒是读了,并思考了一下。下面是对书中观点的摘录和思考。发出来与你分享。 

【谢绝转摘,http://zhaodal.blog.163.com/blog/static/558384201321984056190/

(1)出版的关键不在于技术性而在于其公众属性,即将思想传播、普及到大众之中,技术只是提升媒介传播效能的指标。

(2)出版是传播理念、争取读者的活动,为此仅仅制造内容还远远不够,还必须将内容普及到大众之中。传播理念就是施加影响,争取读者就是获取回报。出版就是实现思想理念的推广,在不夹带意识形态的条件下,我们是为了推广而出版而不是为了思想而出版。或者说,是为了读者需要而出版,而不是为了记录而出版。

(3)理念的传播不能够自立于世,或者说白了,不盈利,那不仅仅是商业模式的失败,也是没有尽到出版者的责任——如同连自己都活不好的人还空谈教别人如何生活一样。为了理想、责任等只是出版者懒惰的借口,如果将理想做的仅供凭吊产品,那才是对理想的最大辜负。

(4)经典不是保存下来的思想而是能够被人们世代传诵的故事,出版只是辅助人们传诵的一种手段。

(5)成功的出版人都是精明的生意人,只因为他精明才有办法表现得优雅。

(6)编辑的特长不是能够将乱稿子改好而是有办法拒绝乱稿子或者是根本不让乱稿子出现。

(7)校对和看稿是两种不同的工作,几乎使用的是大脑的不同部位。

(8)集团化对于出版创意产业来讲,集约并不一定就能产生效益,组织模式只是一种形式,重要的是要看模式的效益。除了人事、行政和资讯以外,合理的逻辑是:集约有力量就集约,分散有力量就分散。支持这一逻辑的理念是在权责一致的条件下让出版单位自己做决定——即利润中心体制,因为出版的每一个单品都是一个完整的过程,需要用心去照顾!

(9)上网如狩猎,读书似独行。猎人在狩猎场上,必须高度紧张,注意力不能集中一点,否则随时会有来之其他方面的危险。独行者很少有外界干扰,也喜欢自我安静地思考和自我享受。网络适合于浏览,图书便于深思。

(10)猎人需要退出狩猎场,回到房子里休整,人也许需要适度地断网,清静一下。

(11)关于纸质书的未来,我们应该关心的是如何满足使用者的需求,而不是关心应该使用什么材料或载体,载体只是用来解决问题的工具。如果从满足读者需求的角度考虑,我们就应该考虑以什么样的方式展示内容更能满足读者这种需求。

(12)内容产业是以内容来满足需求的服务而不是卖内容的出版。出版社将是作者(内容)的经纪人和品牌推广者。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1721-672005.html

上一篇:由EI刊源调整聊到的:贵在坚守
下一篇:贺百期
收藏 IP: 117.32.153.*| 热度|

5 武夷山 刘旭霞 高岩辉 张玉秀 何学锋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21: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