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书后的苦恼(纠结)
已有 4730 次阅读
2011-9-17 11:20
|个人分类:闲思偶得|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论文, 审稿, 出版社, 写作, 墨香
写书,我感觉与写论文有相同之处:经过痛苦的思考和整理,一步步将思路用文字表达出来,有一种吐后的快感。这一点,在我的新书《科研论文写作新解(动笔时的名字是“论文发表不求人”)》5月底交稿后深有感触。在书的后记中,当时我就记录下了这种感受:“在自问自答的语境下,将我所想到的影响论文发表的问题叙述完成了。我望着窗户外浓密的林荫,心里有一种述说后的轻松,... ...”。
这种感觉,我常常在论文写作中体验到,在写书后这还是第一次。说这本书是我的处女作,有点不太准确,因为在20年前我就曾经主编过一本、参编过一本教材。而那种编教材的感觉,与创作还是有很大的差别。教材更多的感觉是“完成了一项任务”,而著作是一个孕育后的生产过程。
当文字带着墨香,呈现在眼前的时候,那种感觉,我到现在还描述不清楚。当14号出版社编辑告诉我:样书已经领出来了,但没有时间送。我当时还镇定地表示:不急,不焦急!可是,在15号上班的路上,我不自觉地绕路来到出版社,自己去取回了给我作者的10本样书。拿到样书回到办公室,当时我就扫描上传到博客,向网友通报了这一消息。
也就在网上通报以后,发生的事情让我烦恼。当时,多数网友是表示礼貌性的祝贺,我也礼貌地回复:谢谢。也有网友留言:赵老师,记得送我一本,学习学习。我面对这样的留言,我不知道该如何回复!
出版社只免费送给我10本,除了我自己保存1本,给老婆送一本,还有几位一直关心我的前辈我是必须送的!我感觉这是一种“汇报和感谢”。如果要满足网友(现实中都认识,常来我的博客逛)的要求,我只好“掏钱”到出版社去购买!
这时,我就有点犹豫了!心里在问自己:为什么,为了什么?写书我没有要稿费,版税还没有见到,不说付出的时间和精力,现在还要付出金钱,何苦?也许,网友的讨要是一种“祝贺”的表达方式,是我多想了。我也就没有过于纠结,中午安心地睡了一个午觉,下午继续按时上班。
可是当我上班后,打开电脑。QQ中传来一位同学的留言:都出书了,别忘了送我一本。
是同学,我也就没有客气了,直接回复:要送没有,需要自己到书店买去!
同学也不客气,很快回复我:啬皮(意指吝啬、小气)!多少钱一本?
我回复:市场价15元,给我优惠到7折。
同学很干脆:那好,赞助你100元,买你十本。
我接着回答:赞助就不用了,我没有“包销”的指标。买100元的书我才提成7元版税,你留着钱请我吃饭吧,那样更划得来。
同学答:那倒也是,请你吃饭绝对划得来,写书辛苦、犒劳犒劳!
与同学聊过以后,我心里一直在想:我不能挨个向讨要的“恭贺”者解释吧?下午,我决定让办公室用公款到出版社拿了一些书回来,作为业务学习资料给手下的编辑没人送一本。心想,是否也用公款买些送给朋友?念头刚出,我就否定回去了:不行,这有以权徇私之嫌!会让人说闲话的。
16号上午,本地有位我需要赠送的同行,我打招呼找时间送本书过去,请指正。可是回答:不用跑了,下周咱们开会时带到会上就是。这一下又使我为难起来了:下周的会议,是全省范围的高校期刊会议,估计到会人数一百多,我只带几本,显然会面对各色的讨书者,一个个反驳、拒绝?想起来都有些恐惧。为此,中午没有睡好,脑子里一直在转悠着如何应对。我已经是“个色”的出了名,不通人情,这样惹事上身,是否会伤害到别人。我突然想起我印刷期刊的西安交大印刷长厂长曾经跟我说过:有期刊方面的会议通知一下他。以前参会了几次,招揽了两份期刊的活,但是都是专业期刊不是高校的,不知道对下周的会议是否感兴趣。
上班的路上,我拐弯来到厂长办公室,与厂长商量。开始,满口答应,我一再提醒:不要碍于我的面子,一定要双赢,关键看有没有广告价值。厂长表示:不看眼前利益,关键是长远考虑,希望与编辑部联络,那就一人送一本,不就是一把雨伞的成本。后来,在我的坚持下:不要一人一本,而是一个编辑部一本,宣传到编辑部就达到目的了,如果编辑部感觉书有价值,自己可以去书店买去。就此,达成协议,他立即派人去出版社把书买了回来。
我回到办公室,感觉解决了一个难题,但为了避免送书时有人坚持要几本,我就在群里通报了这个消息:我已经拉到赞助,每个参会的编辑部送一本,抱歉不能人手一册。群里在线的人都表示了感谢,我心里也放松了下来。
可是,当晚上回到家里,我的qq里有人留言:能不能多给几本呀,人多都想学习学习。
我只好直接回复:我写得不是学术著作,我没有销售指标,只给了我10本样书。我似乎是在靠书出名,而读书是为我而读。送一本看看吧,如果有价值的话,你购买去就是,公开发售,各大书店、网店都有。
得到的回复是:赵老师您为什么总是那么不俗呢?至此,我一直在思考:送书和卖书的区别在什么地方?为什么我与大家的思路总是有分歧。
尽管观点不一致,但在聊天过程中我发现,我写的书不仅是我写作时想到的两个读者群:一是,论文作者,了解出版者的要求来写论文,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二是,青年编辑,进一步或者是换角度理解学术出版,增强与作者沟通的能力和底气,甚至是赠阅作者,改善关系。另外,还有一个群体,更加适合于阅读,甚至可以当作教科书,那就是编辑出版专业的在读研究生——一方面解决论文写作的困惑,另一方面了解学术出版的过程和理念——一举两得。
有目录可以看出,不是学术。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1721-487328.html
上一篇:
处女作:审者角度谈论文写作下一篇:
一本书vs半斤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