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虽多,其治一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li2233 公共政策、公共管理、技术创新

博文

当年那些中途退出的博士生们 精选

已有 28585 次阅读 2013-8-27 13:13 |个人分类:人物纪事|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博士, 课程, 退学

       美国的博士毕业率有多少,我没有看过统计。我个人的感觉,应该是文科比理科的毕业率低。中国的博士,一般认为理科比文科难,而在美国正好相反。因为在美国读理科博士,有个本科毕业就行了,花上4-6年,基本搞定。如果读文科博士的话,一般你得先混个硕士文凭,在这个基础上,一般也要花上4-6年。据说,实际情况是,文科博士平均要花超过6年。我估计这个平均年份比较偏高,是因为好多文科博士是在职读的,不是全职学生。(插句话,在国内,好多在职博士,3 - 4年也拿下博士学位了。好多当权者就是这么干的。)

        我是读文科的,确切地说,是读社会科学的。我的博士,花了六年才拿到,算是全职学生里面比较慢的。这六年期间,我见过很多学生,欢欢喜喜进来读博士,然后一个学期或者两个学期后,就不见人影了。当然不一定是人家读不下去了,更可能是人家找到更好的program去读博士,或者找到满意的工作了。

        一种情况,肯定是因为成绩不好终止的,那就是资格考试不及格的同仁。当年我们学校的资格考试是这样安排的,在修完24几个学分的必修课之后,必须参加资格考试。每次考试,系里按照一定比例往下刷人,一般会有1-2个不通过的。注意,不是考及格就能过,而是根据成绩末位淘汰。所以,资格考试的时候,大家战战兢兢,一点也不奇怪。当然,系里也比较人性化,如果不幸末位了,还有一次翻盘的机会,可以重考。

        还有一种情况,也是成绩不好被自动终止的,那就是基础课成绩不能拿C。A或者B,都可以,但有一门拿了C,就自动被踢出了。

        所以,中途从博士program推出,有主动和被动的两类。不过,学生的成绩都是保密的,上同一门课的同学之间互相也不知道成绩。所以,谁是中途主动退出,谁是被动退出,外人难以分辨。下面的故事发生的年代在2000年左右。

        我刚刚入学的时候,导师让我跟一个南斯拉夫留学生一起维护一个数据库。这个学生叫Misha,中年,微胖,说话打嘟噜,有斯拉夫口音,但总是一脸微笑,语速也不太快。他跟我说,他给导师干活,就是为了学费和生活费,他的国家正在战乱,他也不想回去。跟他一块儿工作的过程中,我也的确感到这家伙不是个干活的人,丢三落四,还不认真。一个学期后,他就不见了。

        Steve是我的办公室邻居,酷爱音乐,他从家里带来两个音质特别好的小音箱,接在电脑上,每天坐在他的办公桌前,用音量很低的声音放音乐。有一次我给他拿了中国古筝的CD,希望他了解一下中国的璀璨文化,结果他听了不到两分钟就还给我了。他只听西方古典和最流行的音乐。我那时候只记得在国内学过几首美国乡村歌曲,问他对那些曲子怎么看,他说如果打分的话,应该是零分以下。他给另外一名教授干活,我们俩的教授都挺照顾学生的,活不多,所以我们有很多时间聊天。那时候我还没有车,有过几次他还主动开车送我回家。印象比较深的一次是他在马路上打U-turn,明明是在双黄线的地方(禁止U-turn),他也毫不在意。不过那个时候,摄像头并不普及,只要不碰上警察,就没事儿。Steve大概是因为成绩不好退出的。

        刚到系里,跟秘书们做自我介绍的时候,一名秘书问我,是从台湾来的,还是从中国来的。我还没有回答,在她身后的一个光头,抢着说道,“你这个问题错啦,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后半句说得字正腔圆,如同电台的播音员。我当时英语听力还不行,但这句话的每一个词儿我都听明白了。这令我不禁对这个秃头刮目相看。后来熟悉了,知道他叫Larry,也是学生,我们还同修过一门课。有一次下课后,他跟我聊天,问我:“知道我为什么在这个地方读PhD吗?”我说不知道。Larry很正经地告诉我,他喜欢跟聪明人打交道,只为比他聪明的人工作。不幸的是,他这个后半句可能是太正确了,他也没有能够坚持到拿到学位。

        上“文化与公共政策”课的时候,有个苗条时髦的白人姑娘,很引人注目。记得在她在做presentation的时候,扭动身躯,手舞足蹈,下面的同学们有节奏地拍着巴掌,很配合。我当时感觉这人活得真潇洒啊!不过,一个学期后,就再也没见过她。可能是觉得这个program太无聊,走人了。跟我同年如学的,还有个黑人姑娘,在上课的时候,积极参与老师的各个话题,踊跃发言。在她发言的时候,真是激情四射,说到激动出,顿足捶胸。不少同学抱怨,说她话太多,占用了大家的时间。记得,上“宏观政策”课的某一天,传来老美轰炸中国驻南使馆的消息,中国学生都很愤怒,这个黑人姑娘同情我们,她大声说:“This is the end of globalization!”。一年后,不知为什么,她也离开了。

        最后说一个拿到学位的例子。我有个师兄,在一个社区大学当老师,我入学的时候,他已经修完的所有课程,在做博士论文了。最后,他是跟我一年拿到博士学位的。毕业典礼的时候,我跟他挨着。他告诉我,他总共读了10年博士,要是在不毕业,就没有机会了。之所以要提一下这个师兄,是因为他的家庭让我大开眼界。他总共有8个孩子,最大的大学刚毕业,最小的才不到两岁。这么多孩子的家庭,在美国很少见的。一次,我见到他太太,聊天的时候,他太太告诉我一个更加令人吃惊的事实。原来他们两口子有多生孩子的基因。事实上,他太太有超过10个兄弟姐妹,我师兄家的这个数字距离10个只有最小的差距。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1485-720104.html

上一篇:Lorenz曲线之削峰填谷
下一篇:一把辛酸泪:记忆犹新的一门课
收藏 IP: 67.98.163.*| 热度|

47 陈小润 喻海良 曹聪 李汝资 张南希 梁进 陈筝 唐常杰 汪晓军 张鹏举 谢力 高建国 刘本源 王桂颖 王红磊 苏光松 刘全慧 王芳 于向前 刘立 袁贤讯 翟自洋 张彦虎 陈沐 苏金亚 赵斌 李伟钢 魏东平 吴吉良 武夷山 吴锦宇 孙静宇 周远强 李毅伟 孔晓飞 贾伟 唐凌峰 张建成 罗春元 叶爱中 杨顺楷 信忠保 邹桂萍 逄焕东 李宇斌 qqlisten xuqingzhe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08: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