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饶毅施一公两位杰出归国教授联名写成的《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是中国全面崛起的必要前提》一文,应该在几个月前就发表于某报刊,这次施一公教授来科学网开博,第一天就把这篇文章贴出来,可见本文在施教授心目的地位是非同凡响的。果然,文章贴出来,在科学网的反响也不是一般的大。这固然跟施教授的学术地位和名气有关,也不能否定这的确是大家比较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
这里,我准备冒着政治不正确的风险,冒着被网上众多的有识之士痛骂的危险,给饶毅施一公教授的文章唱个反调。我不认为两位教授这篇文章的说理是清楚的,逻辑是无懈可击的。相反,我觉得他们的文章立论比较薄弱,说理方面也是牵强附会。
他们的立论基础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是一个国家在世界舞台上全面崛起的一个根本前提”。这句判断性质的话是不符合世界历史进程的。英国的崛起,是在现代意义上的研究型大学出现之前。德国的崛起,更加倚重于这个国家的大企业组建建立自己的实验室这一制度上的创新。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的时候,其本国大学的名气,跟欧洲的名校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
我不是说,高等教育和大学的研究对于国家的全面崛起不重要,而是想说,用不着把创建一流大学抬高到如此崇高的地位去。高等教育对于人力资源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经济学早已经证明,在经济增长模型中,技术进步(或者说劳动力知识水平的进步),是贡献最大的要素。与此相关的问题是,要提高中国的劳动力素质,或者说,要发展中国的人力资源,是把国家的资源用在倾全国之力创建一两所(或者5所10所)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上,还是用在普遍提高1000所高校的教师水平和教师待遇上?究竟哪一条路对于发展中国的人力资源是更好的选择呢?
当然,如果国家富得流油了,钱多得需要想尽方法去花了,那么,同时投入资源在上述两个方面也未尝不是一个皆大欢喜的选择。问题是,我们到今天,面临的仍然是一个教育资源稀缺的困境。大饼(或者蛋糕)就那么大,你把一大块儿给了北大清华人大复旦交大科大,那么二线的学校就分不到本来该得的部分了。道理很简单,我觉得不用多说。
世界多数国家的历史证明,国家富强了,高等教育会更上一层楼,会涌现出世界一流大学,而不是国家倾全力建设一流大学了,这个国家就全面崛起了。当然,崛起后的强国,其一流大学在维持其强国地位的过程中,会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一流大学也会随着国家的强盛而更加一流或者变成超一流。
或许,饶毅施一公两位教授强调创建一流大学的重要意义,其着重点在当代。可是,看看四小龙,你会觉得他们是先有了世界一流大学然后才崛起的吗?
说明一下,我不反对我们的国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但是,我心中的世界一流大学,不是靠政府的强力扶持建立起来的,更不是靠牺牲了其他大学的发展机会而硬硬地拔高的。我觉得,中国如果出现世界一流大学的话,也应该是在众多准一流大学之间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的,而不是靠政府拨巨款到几家高校拿钱堆起来的。
饶毅施一公教授的文章里也强调了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意义,我非常赞同。我认为,制度的建设比起大把大把地撒钱,更加重要。这并不是说,钱就不重要了。事实上,回顾中国在过去的30年的发展历程,各行各业体制改革、制度革新的历史都表明,体制改革是要花很多钱的。
在纪念五四运动九十周年的日子里,我热切希望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能够变成制度化。需要指出的是,在科学网上表达不同意见,也是走向决策民主化与科学化进程的一部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5 02: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