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功成名就的学术大牛已经不太读原始文献了,中外皆然。注意,这里说的不是所有,也不是大多数,而是说有不少人。因此,请不要随便扩大我这个说法的打击面。
尽管这些大牛不怎么读原始文献了,他们当中的很多人还在不停地发表论文。如果你去读他们的论文的话,就会发现,这些论文的引用文献数量一点儿也不比那些小牛们写的论文引用的少。而且,大牛们引用的文献也还算紧跟潮流,一点儿也不显得落伍。
这些大牛们是怎么做到的呢?大牛时间紧,平时对新到的期刊也就是扫一眼罢了,可能连摘要部分都来不及读完,哪有时间记录下来参考文献呢!如果大牛有助手,标注引文的任务就落在助手肩膀上了。当然,还有一条捷径,就是上网查关键词,找到这条文献的引文,拷贝加粘贴,大功告成!如果网上没有呢?也有办法,那就看相关论文的引文,如果碰巧发现别人也引了这么一条文献,那就如法炮制,在网上的,拷贝加粘贴,印刷本儿的,就费点儿事儿,自个儿照着别人的标注敲到电脑里面。这的确省事儿,省时间,谁还耐烦去核对原始文献啊!
不过,要是碰巧被拷贝的那篇引文被原作者标注错了呢?很不幸,这个错误就被大牛或者大牛的助手继承下来了,而且一传十、十传百,谬种流传。常见的错误,经常是原始文献的页码标错了,也有的是卷次标错了。要识别这个错误是由于作者自己的失误,标引原始文献的时候出现了笔误,还是作者根本就没有照着原始文献标注,而是个剪刀加浆糊的“二传手”,其方法也很简便:你如果能发现两篇文献的引文标注犯了同样的错误,那么多半至少其中的一篇是“二传手”所为。
某虽不才,早年也在专业上下过一点儿功夫。读本行大牛的文章,如果就大牛文章的某一点还想接着深入下去,就去看大牛文章相关的引文,然后顺着引文去查原始文献。一般情况下,都能按照引文的标注顺利查到原文,但是,卡壳儿时候也有过几次。当然,如果只是页码标注错误的话,找到原文并不费劲。可是,一来二去的,如果发现另外一个大牛文章后面的引文也出现一模一样的错误,自己心里也就明白怎么回事儿了。
这种事儿我还真遇见过几次,不过当时都是笑一笑而已,忘了把具体的细节记下来。这似乎也够不成学术打假的靶子。更有一种可能,是大牛们对原始文献是读过的,但是当时忘了顺手把引文记录下来了,只好从别人的文章那里做“二传手”,这样的话,也算是个无心的错误。不过,我们也毋庸讳言,不读原始文献,靠做“二传手”来给自己的文章增色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并且绝不是个别现象。
大牛有大牛的行事风格和风范,我们 不好去评论。但是,对于在学术道路上仍然处在爬坡阶段的学者们而言,绝不应该提倡这种做法。对于学术研究工作而言,注重细节、注重证据的钻研精神是永远值得推崇的。
补充几句:这个读不读自己列的参考文献的问题,对于中国学者而言,还有另外一层含义:需要引用外国专家的著作的时候,在参考文献里面列上的是外文文献还是中文翻译的文献。这个问题在自然科学领域应该非常少,但在人文社科领域,这是个比较常见的问题。有的学者,明明是读了中译本,但在参考文献里面列出的,却是外文原版书的著录信息。还有的学者,连中译本都懒的读,看到别人引用了某个外国专家的文献,觉得可以为我所用,就索性愉快地做个省心省力的“二传手”。根据我听到的和看到的,上述现象还是具有一定普遍性的。
论文写作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1485-222596.html
上一篇:
托马斯·库恩:学术职称道路上的遭遇下一篇:
参加IAMOT 2009 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