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炘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郝炘

博文

万钢部长带了个好头 精选

已有 9108 次阅读 2007-8-29 10:41 |个人分类:评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从报道“万钢:跨国技术联盟正成为高技术领域主要创新方式”(见http://www.sciencenet.cn/htmlnews/2007828172445733188023.html?id=188023)
中看到万钢部长没有把“科技”作为技术的代名词,很好。负责国家科学技术发展领导人的带头作用,也许能帮助改变国内将科学与技术混为一谈的陋习。借此机会老调重弹:将一篇曾发表的文章搬到博客上来。

只有高技术,没有高科技
--再论科学与技术混谈的问题
(原载于2006年2月23日《科学时报》)

笔者考证了一下“科技”这个缩写的用法是什么时候开始流行的。我国政府发布的《一九五六--一九六七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修正草案)》和《1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虽然“科学技术”同时出现的次数很多,但没有用“科技”这个缩写,而且有许多地方“科学”和“技术”是分开用的,比如“根据最近几十年来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来看,技术上带有根本性质的进步和革新,必须以一定的科学理论作为基础。”可见在有老一代科学家参与制定的规划中,科学和技术的概念是明确区分的。

从《一九七八——一九八五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草案)》起,“科技”这个缩写开始出现,主要是在一些缩写后意思仍比较明确的短语中,比如“科技人员”、“科技活动”和“科技情报”等。到了《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纲领》出台时,“科技”已经用到了连篇累牍的程度,而且不少的使用意思不明确,比如“组织科技攻关”、“大力发展以科技为支柱的商品经济服务体系”、银行应该设立“科技贷款。到2000年,应使科技贷款额度有显著的增长”等。其实,这些句子中用的“科技”都应该改为“技术”。看来,把科学和技术混为一谈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

这个糊涂概念的使用,后来越发不可收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 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 (1991—1995—2000)》中除几乎到处都用“科技”代替“技术”外,还出现了“高科技”这个错误修辞。只有高技术(high tech),没有高科技(high scitech,其实英文中没有scitech这个词)。技术有高低之分,如果说钻木取火和打老鼠的夹子是低技术,用DNA重组制备乙肝疫苗则是高技术。但是科学没有高低之分,看一下世界上主要的科学刊物就知道,不管是靠小铲子、小刷子等“低”技术做耐心挖掘的考古学新发现,还是用高技术的DNA芯片做出来的基因组学研究成果都代表着不同科学领域的前沿。

“科技”缩写不加思考地滥用,派生出“高科技”、“ 科技进步贡献率”等概念糊涂的词语,也带来一些科技官员们反复讨论不清的问题,比如“科技投入”应该靠政府、还是靠企业?其实,只要区分了科学和技术,这个问题很容易回答:基础科学研究的投入主要靠政府。在国家的技术和生产水平较低时,技术应用研究的投入也要靠政府,我国早期的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中政府是明确这样说的;但随着技术的发展,企业会自然而然地增加技术开发的投资,这是我国的发展方向。

科学研究投入主要来源于政府,企业主要投资技术开发。这在美国是很明显的。美国大学技术管理者协会(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Technology Managers)由在大学和研究机构中专门从事技术转让的人员组成。这个组织每年对美国主要研究型大学的专利情况作问卷调查,问题包括大学的年度研究支出和经费来源。美国的研究型大学是基础科学研究的主力军。统计数据表明,虽然参加调查的大学研究经费的总和从1991年118所大学和研究机构报的128亿美元增加到2004年190所大学和研究机构报的412亿美元,但是来自联邦政府和企业的经费比例基本保持不变。联邦政府的投入占研究经费的62%到69%,企业给大学的基础研究投入最低占经费总数的7%、最高占9%。

美国企业是技术研究和发明的主力军,从比较企业和大学获得专利的数目就一目了然。2004年,专利数居前10名的美国大学获专利总和为1202项。与此相比,获得美国专利数最多的前十名都是公司。IBM公司多年蝉联美国专利和商标局年度专利总数冠军,其2004年获得的专利数比前10名大学的专利总和多近2倍,为3248项。排美国2004年获专利数第10名的Sony公司也比大学前十名的专利总和多100多项。

语言影响人的思维。要搞清科学和技术的区别,首先需要我们在中文里注意科学和技术两词使用的严谨性,少用或不用“科技”这个概念不清的缩写,尤其不应该把“科技” 作为技术的代名词。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14-6615.html

上一篇:今又生的疗效--很难翻译
下一篇:创新与宽容失败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6: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