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诺贝尔科学奖也不例外,例子大大地有,维基百科专有一个关于“诺贝尔奖争议”的条目,虽然不是年年有,但近年来的科学奖好几次都有争议。
不过,徐磊的博文好像犯了一个丘成桐式的错误,那就是认为把工作做到底比奠定基础、建立原理性更重要。
诺贝尔奖化学委员会的新闻发布写得很清楚:分别奖励两项原理性工作。其中一项让stimulated emission depletion (STED)显微技术成为可能,这是Stefan Hell在2000年做的。另一项是Eric Betzig和William Moerner独立进行的,他们的工作为单分子显微技术(诺奖委员会新闻发布中用了斜体来强调红字部分)奠定了基础。诺奖委员会似乎认为这些创建了一个领域的工作,无需做到十全十美。
丘成桐当年硬说是两位中国数学家“临门一脚”,解决了三维庞加莱猜想,给百年难题“封了顶”,科学网还做了报道。那是因为丘认为俄罗斯数学家Perelman已经做出来的工作不完整,只写了几十页纸的证明,也没在正式刊物上发表。而中国数学家补上了证明中的遗漏,写了300多页的论文,发表在丘主编的刊物上。可惜国际数学界不认同,把菲尔茨奖发给了Perelman,尽管他拒绝领奖。
其实,科学奖励本身,就像科学研究一样,争议是个必不可少的部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9 20: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