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当提及西双版纳,总会联想到美丽与富饶。尽管它是800多年前就在中国和东南亚被经常使用的行政名词,但是,在西语文库里,直到20世纪末期,依然找不到全面介绍这个地方的文字。
1994年,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与云南大学合作,在西双版纳执行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援助的热带雨林保护项目。与此同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UNESCO- MAB)在泰国清迈开会,确定要为“潮湿热带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南南合作计划”提供背景材料,以推动全球湿热地区的保护与发展。中国MAB国家委员会秘书长赵献英女生把这个任务交给时任云南大学副校长的姜汉侨教授,几经周折,最后转交给在职博士生吴兆录。
UNESCO-MAB早在1993年就发文核准“西双版纳生物圈保护区”,可惜,当时所指的范围,基本就是总面积2425平方千米的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于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对西双版纳的全面认识,吴兆录根据南南合作的精神大胆地将范围扩大至整个西双版纳,内容上文理结合,强化了土著民族认识利用保护热带森林的优秀理念和经验。来自加拿大的游学生顾芳女士进行英文文字润色,加上一些即兴照片。提交之后,得到赵献英秘书长和UNESCO-MAB巴黎总部的认可,很快印制散发。
1999年,全球30多个国家代表出席的联合国南南合作会议在云南大学召开,吴征镒院士和云南省级领导也拨冗莅临指导。英文版和中文版的《西双版纳生物圈保护区》,成为会议展示并散发的重要材料。
今天,发生在西双版纳的很多自然与人文故事已经获得不少大项目支撑,研究成果多次荣登Nature、Science等高端学术殿堂,不少学术与技术工作喜获各类大奖。就像奔跑在高速公路上的各类豪华车辆那样,光彩夺目。而这份UNESCO-MAB发布的读物,仅仅是“内部”材料,没有国家统一书号,文献检索影响因子为0。就像安放于高速公路柏油路面下方那些毫无价值的沉默泥土杂石。也仅仅是为了100年的纪念,这份早已成为废纸的文字材料,才被从布满尘埃的书架旮旯里翻了出来。历史与现实,就是这个样子。
(2022年5月24日 于 天水嘉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0 22: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