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尚未毕业的博士生,尽快凑够毕业所需的论文数,早日毕业是相当普遍的惯性思维。事实上,毕业后找到理想的独立研究职位应是更关键问题,满意的人只占少数,甚至退一步,以硕士名义找个非独立但省心的职位竟处在竞争劣势。讲两个我所知道的中国留学生的真实故事进一步说明。一位中国女生于哈佛大学获博士学位,在美国健康总署(NIH)作博士后时发现实验室的一位50多岁的技术员生活暇意,正值空缺出现,便申请博后转技术员。NIH答曰:博士学位者不得申请,over qualify。另一位中国男生于多伦多大学获博士毕业后迟迟找不到工作,便在履历中删除博士,很快以硕士学位在一家药企获职。不久公司发现他曾获得博士学位而隐瞒,予以开除。知情者感概:怎么博士帽像紧箍咒,戴上便摘不下来了。以上虽然是北美的故事,随着中国博士毕业人数的增加,同样的倾向已在国内出现。
与多数博士毕业生不易找到理想的职业生涯职位平行的是另一方面的事实:研究型大学的校长或院长也不易找到胜任的学术带头人或具有学术带头人潜力的新鲜博士后。这其中原因很多,博士生比重视学术成长和学术贡献更重视早点毕业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当然,一些导师没有足够的能力将学生带到其学科领域的前沿,任由学生在不重要的科学问题上花费了求学年华也是原因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的惯性思维和部分导师的为难情绪可能构成合力,影响到研究型大学的一个学院的相关决策,涉及到博士生的毕业标准的设定和学术成绩的评判。毕竟中国的研究型大学并不存在着具有学术洞见和学术贡献的教授便具有学术决策发言权的必然逻辑。同理,一些研究做得更好、文章发表难度更大的博士生被评为最差的20%,须在上一级学位委员会重新答辩的事情时有发生。
面对这一现状,已经上了科研这条贼船并且尚未后悔的博士生不仅应意识到读博的意义就在于把自己培养成社会亟需却供给不足的人才,有意识地不随大流;还要避免被教师或管理层的一些有待深化改革的不合理规则影响情绪,以纳什均衡的分析,搞明白混指标毕业不是博士生职业生涯最佳选择,不加入阻碍深化改革的合力。毕竟,这顶博士帽是职业生涯提升的助力还是阻力主要得由自己负责。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11: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