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要不要取消文理分科,两种意见壁垒分明。有阅历的人们大都主张取消,他们经历过太多科学素养惨不忍睹的记者、法官,行文生涩的技术人员,由不得不对文理分科咬牙切齿。而青年学生大都支持文理分科,理由是应试教育下,分科尚且苟延残喘,兼学岂不雪上加霜?依我看前者的道理为真,后者的理由是伪。
应试教育的压力并不在于学了多少,而在于学生们之间(准确地说考生们之间)的相对竞争强度。为了择优录取(暂且不说优是什么),哪怕高考只有一门科目,也要分出个高下优劣。为此目的,届时,如高考以数学单科为准,考生将面对数学国际奥林匹克的试题,以语文为上,则莎士比亚成为评分的标准。考生们以为如何?当年仅考八股,还须头悬梁、锥刺骨呢。文理分科其实与学生减负无缘,反而白白地搭上了未来国民的素养。
事实上,有大学入学竞争压力的国家不限于中国和东亚这些有孔孟文化影响的地区,太平洋对岸的美国亦然。为了一流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美国的高中生们也要学习到午夜才能入睡。所不同的是他们的评价内容多样化,除了课程学习外,大学招生部门还要求学生有课外活动的参与、对社会公益的贡献、体育和体魄的强健,以及在上述活动种表现出来的领导素质、抗压应力、进步潜能等等。为了表现出自己的全面素质,美国的想上一流大学的高中生们下午两三点钟放学后无不投入到各类课外活动中去,如去贫民收容处做饭,去公立大医院推轮椅,参加校体育运动队的训练,参加校科技活动的竞赛团体或者“小联合国”的辩论赛,等等不一而足。晚饭后,这些学生开始着手学校老师布置的学科作业。文学、历史等作业常常要求写几十页的读书笔记,笔者儿子的同学面对历史老师要求的最低30页的报告实在受不了了,遂在页码上做下手脚,用间隔的页码达到第32页的末页,省了6-7页功夫。所幸,历史老师未能发觉。对于这些学生,家长们常说的不是学吧,学吧,而是睡吧,睡吧。所不同的是,承受同样的入学竞争压力,美国的高中生得到了较全面的发展,中国的高中生却学偏了。
美国多样化的大学录取标准有着制度上的保证。首先,美国没有国家的教育部,大学招生只能是各大学自主招生,想不自主都不行。另外,一流大学多为私立大学,在招生上没有公立大学的道德负担和纳税人说辞,想招谁就招谁。这样的地位给与私立大学抛开简单的量化标准,关注每一个考生独特潜能的招生自由度。一次,笔者问及哈佛大学招生宣传(虽然他们不喜欢“宣传”,其实赴各地宣讲就是宣传)的主管,何为哈佛选拔考生的标准,其答曰:将来能够成功的潜力(commitment to success)。所答妙哉。哈佛的主要财政来源是成功校友的捐赠,选择未来能够成功的学生无懈可击。
写了上面这段看来无关主题的文字是要说学生高考减负不是教育界单独能够解决的问题。我们的社会,特别是涉及到公共资源的领域,历来缺少评价人的合理办法。评价的主体(考官)没有对学校或其所有者(国家)负责的内在驱动力。要么,评价本身被特殊利益团体绑架(如偏向有钱有势的公民),要么,为摆脱这种绑架而不得不将评价进行简单量化,致使其离开合理的轨道。应试教育是后者的必然结果。回到主题上来。无论应试教育如何演变,对考生个人和社会而言,文理不分科的好处都远远大于文理分科。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6 00: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