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双鲤鱼铜镜被誉为“中国圆形铜镜之王”,1974年在黑龙江阿城出土,是已知的最大圆形铜镜,直径43厘米,重12公斤。镜背面的主体图案是两条欲跃出水的鲤鱼,首尾相衔,鼓鳃吐水,追逐嬉戏,底纹为激起的浪花与层层波纹,镜周饰蔓草纹,鲤鱼形象逼真,占满镜区,纹饰自然生动,整个图案端庄明快,作工质朴大方,铸造工艺亦颇精湛,堪称金代铜镜中的佳品。现珍藏于黑龙江的金上京历史博物馆。
图中居中者即为大双鲤鱼铜镜
大双鲤鱼铜镜
英国《每日邮报》2014年8月5日报道,业余摄影师罗兰·罗斯(Roland Ross)近日在南非的克鲁格公园,拍摄到了一组鳄鱼撕咬河马宝宝的画面,画面中鳄鱼的残酷令人震惊。这只巨大的鳄鱼咬着河马宝宝的一只后腿,就像咬着一个破布娃娃一样,随后它将小河马抛向空中,不停的旋转跳跃,疯狂撕咬,25分钟后,这只鳄鱼带着它的猎物游向深水处,消失不见。
你来掌镜成员Sandro Lonardi当时正在加拉帕戈斯群岛海域潜水,周围到处都是海狮。“一开始,这些海狮都待在岸上,渐渐地,这些家伙开始一头接一头地滑入水中,与我们一同嬉戏。当我开始靠近它们,它们都显得很害羞,但时间一长,那股害羞劲便慢慢消失了,瞧我们玩得多开心。”(国家地理中文网2014-08-07发布)
飞鱼
鲍尔泰克•杰雷基(Bartek Jarecki)作品,来自“我来掌镜”
塔斯曼海上的飞鱼优雅地在从空中落下,倒影映在下方平静的水面上。
飞鱼
摄影:彼得•帕克斯/Animals Animals-Earth ScenesPeter Parks/Animals Animals-Earth Scenes
在世界各地温暖的海水中都能发现飞鱼腾跃而起的踪影。这种流线型鱼雷状的体型帮助它们在水下产生足够的速度冲出水面,而翅膀般的巨大胸鳍则使其飞到空中。
人们认为飞鱼演化出过人的滑翔本领,目的在于逃脱天敌的袭击,这些数量众多的捕食者包括青花鱼,金枪鱼,剑鱼,旗鱼等体型较大的鱼类。而飞鱼的食物种类繁多,包括浮游生物在内。
总共有40种飞鱼。所有的品种都已进化出翼状胸鳍,许多种类的飞鱼腹鳍较大,称为四翼飞鱼。飞鱼另外一个共性是不均匀分叉的尾巴,下面一片比上面一片长。飞鱼起飞或滑翔的过程首先是在水下高速移动,时速可达37英里(60公里)。接着身体上扬,冲出水面,猛烈拍击仍位于水下的鱼尾,开始滑翔。再接着腾跃到空中,高度甚至可达4英尺(1.2米),滑翔距离可达655英尺(200米)。接近水面时,飞鱼拍击鱼尾,在尚未完全回到水中时滑行。
会飞的鱼类还有蝠鲼
摄影:Ralph Lee Hopkins
蝠鲼(fú fèn),属于软骨鱼纲、蝠鲼科,看起来就像是优美的游泳运动员,通过扇动大胸鳍游弋在全世界的温带和热带海域。不仅如此,这些大胸鳍还可以充当翅膀,将蝠鲼弹出水面2米。除了大鲨鱼之外,蝠鲼的天敌很少,所以尚不清楚它们为何要表演这样的空中杂技。由于它们有时会成群飞跃,科学家们怀疑这种行为可能与求偶有关,或单纯只是一种游戏。
英国《每日邮报》2013年7月10日报道,一对共同热爱自由潜水的夫妻在双人海洋探索旅途中,为人们展现了海浪之下美丽而神秘的世界。来自西班牙的尤西比奥和来自澳大利亚的克里斯蒂娜都是本国的潜水深度记录保持者,其中丈夫尤西比奥已有超过十年的潜水生涯,而妻子克里斯蒂娜则曾经在他创立的潜水培训公司完成了最初的学习课程。如今,两人每年有一半时间生活在泰国龟岛,教授潜水。另外一半时间全部留给海洋,环游世界,探索新的潜水区域,并且通过网络向人们分享水下经验。所谓自由潜水就是不携带氧气瓶,尽可能深地潜水。摆脱了潜水设备的束缚,潜水爱好者可以轻松地拥抱深海,亲近海洋生物。他们身穿特殊的潜水服,头戴面具,脚上缠着模仿鱼类尾巴的脚蹼,曼妙自如的泳姿令他们看上去几乎完全同海洋融为一体。
在蔚蓝的大海里,他们邂逅了一群美丽的鱼儿。
在夏威夷附近的海域,他们则与飞旋海豚进行了一次亲密的约会,跟随在海豚群后自在畅游。
灿烂的阳光穿过波光粼粼的海面,照射到海豚身上,像给海豚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外衣。
来自英国智力竞赛节目Panel Game旗下的网站QI向公众发布了一套营销动态图,用萌萌的动物面孔、可爱的表情动作,结合冷到骨子里的知识,向大家进行了一次动物知识的普及。(转自观察者网2014-08-09)摘引三幅(gif动画格式)
河马的汗水是天然的防晒油,SPF值不详
名叫Paradoxical Frog的青蛙,蝌蚪宝宝的个头比爹妈都大。“矛盾青蛙”(Paradoxical Frog)之所以有如此奇怪的名字,是因为它们的蝌蚪比成年后的青蛙体型还要大很多。蝌蚪长达10英寸(约25.4厘米),而成年青蛙的长度仅为2英寸左右(约5厘米)。
科学家第一次看见鸭嘴兽时,一直试图想把鸭嘴兽的假嘴拔掉
参见本博《一组与水有关的动物图片(续二十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08326-816779.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4 10: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