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良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ngxiaoliang

博文

王家楫·伍献文·吴学周图片史料一则

已有 2957 次阅读 2022-10-9 06:48 |个人分类:科研院所史料|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1.jpg

1951年,无锡,伍献文(右一)吴学周(右三)王家楫(右四)

1,1949年中国科学院成立后,陆续组建多个研究所。1950年6月,中国科学院第一次扩大院务会议在北京召开,当时中科院的16个研究单位(近代物理研究所、应用物理研究所、紫金山天文台、物理化学研究所、有机化学研究所、水生生物研究所、植物分类研究所、实验生物研究所、生理生化研究所、地球物理研究所、地质研究所、工学实验馆、考古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社会研究所、语言研究所)的负责人参加了会议。水生生物研究所,王家楫、伍献文分任所长、副所长,所址上海;物理化学研究所,吴学周任所长,所址上海。水生生物研究所下设淡水生物研究室(室址江苏无锡)、海洋生物研究室(室址山东青岛)。

这张合影即摄于水生生物研究所淡水生物研究室,应该是吴学周来访。从图中各位穿着看,或是1951年初,或是年底。

2,王家楫、伍献文、吴学周三位,1920年代就是同学。王家楫1917-1921就读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期间曾因病休学一年),伍献文1918-1921年就读于南高师,王家楫、伍献文当年是南高师农业专修科的同班同学。吴学周1920年考取南高师数学理化学部。王琎是首届庚款留美生,学成回国后曾在南高师教授化学,吴学周是王琎的学生之一。据王琎之孙王天俊回忆,王琎曾教过王家楫、伍献文的化学和物理课(https://www.meipian.cn/3nbywmim?share_depth=1&user_id=ohbsluGonppEUI87MtBkinbNLV_M&sharer_id=ojq1ttxWD1wLBXA4nZXKFhbe-PLY&first_share_to=&s_uid=163586152&wx_scene=group_singlemessage&um_tc=72d1d924e66deda66b0fa9cd2cc21a4c

3,1934年,王家楫出任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所址南京)所长;伍献文任动植物研究所研究员。1933年,吴学周任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所址上海)研究员。1937年抗战爆发,动植物研究所辗转迁至四川重庆北碚。吴学周与化学研究所途径香港、越南等地,把102箱图书和仪器设备完好地运到了昆明。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鉴于吴学周的组织管理能力,1938年委任吴学周担任化学研究所代理所长,1942年正式任命为所长。1944年动植物研究所分建为动物研究所、植物研究所。王家楫任动物所所长,伍献文任动物所研究员。抗战胜利后,中央研究院派王家楫、吴学周去南京、上海接收。“三十四年九月日本投降,本院奉命还都。……三十四年十月,乃派王所长家楫、吴所长学周赴京沪接收本院原有房舍。……适奉命接办上海祁齐路由中日庚款所办之自然科学研究所,乃一并接受,择要修缮购置。为利用现有之设备,决定将数学研究所筹备处、物理研究所、化学研究所、动物研究所、植物研究所,医学研究所筹备处、工学研究所、心理学研究所等八单位,暂设于上海(祁齐路三二○号为总通信处),以便短期内得以恢复工作。”(《抗战时期迁都重庆之中央研究院》,《民国档案》1998年02期) 祁齐路三二○号今为上海岳阳路320号。

2.jpg

4,1948年,首批81位中央研究院院士选举产生。王家楫、伍献文、吴学周名列其中。合影中有伍献文、吴学周,王家楫当时出访英国,故不在合影中。

3.jpg

5,1949年7月,伍献文、吴学周等从上海去北平参加全国第一届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筹备会,会后参加东北参观团赴东北参观。东北参观团部分成员合影,前排右一吴学周、后排右二伍献文。

6,1952年,吴学周带领物理化学研究所30多名科技人员从上海迁至吉林省长春市,组建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并出任首任所长。1954年,水生生物研究所从上海迁至湖北省武汉市。

7,1955年,首批233位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产生。王家楫、伍献文、吴学周名列其中。1993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改称中国科学院院士。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08326-1358600.html

上一篇:出恭入敬
下一篇:一片秋来独自丹(读图偶拾207)
收藏 IP: 220.163.57.*| 热度|

9 朱晓刚 尤明庆 郑永军 史晓雷 聂广 籍利平 宁利中 赫荣乔 鲍海飞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0 01: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