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六,坐上去往上海的高铁,我去赴一个几个月前就定下的约。那是我们中学同学的聚会,对我来说,是中学毕业后参加的第一次中学同学会。曾经我以为这些同学就像被风吹散的蒲公英种子,在各处生根开花却很难再聚到一起了,感谢互联网,才能让我们找到彼此。最难得的是好几个同学是从美国、澳门、日本赶回来的,虽然此前已经有过聚会,但这次却是规模最大的一次了。
我们的中学在上海一个叫八仙桥的地方,主教区是一栋不大的4层或5层楼的建筑,因为容纳不下全校的学生,在不远处的居民区又占了一些地方做教室,那是在一个弄堂里,走出教室就能看到居民们晾在弄堂里的各色衣服被单,早上上课还能听到居民用那种竹子做的马桶刷在弄堂里刷马桶的声音。刚进入中学的时候,我们就是在这个“分部”上课,当时很不习惯,没想到中学比起还有一个小礼堂的小学来显得更寒酸。大概是一年以后我们才迁到主校区上课,但同样没有会场没有操场,也是在居民区中有一小块天井似的场地,供我们练单杠、双杠、跳高、跳马等项目的时候用,对了,还有两个带篮板篮筐的篮球架,可以进行篮球比赛,而整个场地大概两个篮球场都不到。好在学校就在人民广场旁边,整个中学期间,我们的体育课大多数是在人民广场上的,记得体育老师有一把长长的卷尺,每当测体育成绩的时候便要丈量之后在起点和终点用白粉画上线,那可不是什么标准跑道,而是碎石子铺的路,跑起步来便尘土飞扬。最好玩的是打篮球,因为居民区那个场地要安排这么多班级上那些需要器材的体育课,根本排不过来,而各种球类却是大家的最爱,于是打篮球也放到人民广场,没有标准的场地,体育老师因地制宜就在两个电线杆上挂两个篮球框,但却没有篮板,所以要进球的话必须得空心进蓝,绝对的高水平!
当年入学倒真的是划片的,所以没什么好学校差学校的概念,整个初中高中连在一起。不过我们后面的一届已经开始有中考了,学习成绩好的同学都考到好学校去读高中了,所以恢复高考后,我们这一届和前一届算是学校最辉煌的两届了,分别有几个同学考上一些名校,记得我们前面一届有学长学姐考入复旦、北航的,我们这一届则有考入交大、同济的,不过却一个也没有考到北大清华,当然那时候北大清华也远没有现在这么牛。
聚会是几个女同学一起组织策划的,找了好几个点还去试吃了,最后找了淮海路上一个交通比较便利的点,有地铁1号线、10号线可以到达,对我来说也很方便,从虹桥一辆地铁就到了。去之前我又找出以前他们发给我的标注了每个人名字的毕业照,反复看着记着,心里说,不知道见面的时候能认出几个人来?到达的时候已经有几个同学先到了,自然是互相辨认、惊喜地寒暄。由于我们这个班是在最后一年才组合在一起的,所以那拨小学和初中就是一个班的同学相对要熟悉得多了,特别是小学就是同学的,几乎不用太犹豫就能互相认出来,而那些只在最后一年才成为同学的就相对陌生,好几个同学是问了名字以后才依稀想起当年的模样。最有意思的是当年几个女同学,曾在毕业前一起照过一张合影,恰好这次全都到了,此前她们早就计划了要再拍一张合影,与三十多年前一样的位置,总算夙愿得偿,而当看到相隔几十年的两张照片的时候,真是感慨万千。想当年,我和凤仙、玲、小燕子四人在毕业前也拍过一张合影,当年我们号称四人帮的,而今,玲已离我们而去,这么多同学中竟没一个知道凤仙的下落,她真的如蒲公英的种子似的飞走了,四人帮在这次聚会中只到了两个,我们已经再也不可能如那些同学那样重新拍一张合影了,想到此,不觉一阵伤感。。。
其实,当年我们的中学虽然破,却是地处上海人民广场边上最繁华的地段,改革开放后上海市政建设中最早拆迁改造的正是这些同学家所在的地方,现在所有的同学都已经分散到上海的四面八方了,聚会让大家再次回忆起当年的点点滴滴。晚上,有同学找出了毕业时的留言本,看着那些留言,便可想到那时的幼稚和单纯,真是忆往昔,“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看今朝,“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多少年,弹指一挥间
当年的临别留言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8 14: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