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国,知识分子算得上一个受人尊敬的群体,但从根上看却未必是尊敬他的知识他的能力,而是因为读书人大多数比那些没读过书的人过得体面一些,可以干一些“细活”,以前能读书的人还是少数,所以大多数读过书的人都还能做到这一点。特别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给了读书人一个上升的通道,一旦考试考好了便能当官做老爷,更强化了这样的意识,于是,好像读了书便有了特别的身份,好的当官,当不了官则为吏,当不了吏还能当个村里的私塾先生,再不济还能到大户人家当个帐房管家啥的,一旦连这也干不了,其实也就成了被人嘲笑的对象了,不还有一句话叫做“百无一用是书生”吗?这让我想到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其实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可叹的是,孔乙己自己还很为有点知识而自负。
在这里我不想评论孔乙己什么,因为中国历来的教育,以及对读书、知识的认识上的问题,才给了孔乙己产生自负的土壤,好像知识本身,或者识字这件事本身是可以有价值的,其实无论是知识还是能力,都是要用了才产生价值,否则的话,便成了中看不中用的摆设了,即便知道“茴”的四种写法又怎样呢?当然,中国古代的确有些读书人其实就是成了某些权贵的摆设,有的大户人家或者皇亲贵族之类的时髦养一批“清客”,差不多就是这样的角色,问题是,不是所有的读书人都有这个荣幸能当一个清客的,但读书人却有了这样的念想:我干不了教书先生也还可以当个清客啥滴。不过这也只能是读书人自己想想而已,普通人靠自己的一双手能吃上饭,对这样识几个字却连一顿饱饭也吃不上的读书人,也只有讥笑嘲讽了。而喝口酒还要赊账的孔乙己面对这些人的嘲讽除了涨红了脸,咕哝几句 “君子固穷”、 “之乎者也”之外,最多也只能再感叹一下世风日下了。
多少年了,读了书便可成为人上人,这个思想好像已经根深蒂固,所以多少家长省吃俭用为小孩创造读书的条件,多少学子多年苦读为了上个好大学,还一厢情愿的认为上了什么样的大学便算鲤鱼跳龙门了,或者有了多么高的学历便有了干什么样工作的资本了。殊不知,在而今考上大学的比例已经超过三分之二的情况下,大学早已成了普及教育,连硕士、博士也不是精英教育了,要是还认为有学历便应该如何如何,便有点类似孔乙己那样的迂腐。当年孔乙己的年代,读书人少,孔乙己竟连个帐房或教书先生都没混上,其实一定也有他自身的缺陷,不过那时能当上清客的概率还是比较大的,所有孔乙己还有资格清高和幻想一下。到了今天,你出去见到的10个人里6个是大学里呆过的,其中3个是硕士,一个是博士,那你即便是个博士,又凭什么想着即使干不了教书先生也还可以当个清客呢?这个社会需要那么多清客吗?所以说,其实你连孔乙己那样幻想的资格都不够呢!如果你什么都不干自己挣不来钱,被别人嘲笑奚落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古往今来都一样,并不一定是世风日下。只是现在基数大了,孔乙己不是一个,也许有几百个几千个,孔乙己们好像有了联合起来反击嘲笑的基础了?不过真的应该弄清楚一点,不能因为自己是读书人,就要求读书人获得更多的尊重,只有当读书人能够为社会作更多贡献,对别人有更多帮助的时候才能得到更多的尊重。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4: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