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师节快到了,发现网上突然多了许多关于教师节送礼的相关信息和讨论,适逢国庆中秋将至,此类信息与遏制节日送礼的歪风、集中开展以“禁止收受学生家长的礼物、礼品、礼金”为主要内容的专项行动、纠治教育行业的不正之风等等信息联系起来,感觉教师节真的有点变味,仿佛成了对教师讨伐的一个日子。其实无论是否教师节,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怎么也算是最密切关系的几组之一了,又哪能完全没有送礼之类的事情发生呢?不觉回忆起女儿从幼儿园开始的那些送礼的经历,其实蛮有意思的。
说是女儿送礼,她没有收入,还不等于是家长送礼吗?但说实在的,我还从来没有以家长身份出面给女儿的任何老师送过礼。我这个人对许多所谓“惯例”或“行规”之类不太了解,一直信奉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朋友之道,人情往来上比较迟钝。不过印象中,女儿从幼儿园到小学期间,每年的教师节都给老师送“礼物”的。第一次是到幼儿园门口,看见许多家长都拿着花进去,才猛然想起是教师节,问女儿:教师节想不想给老师送一束鲜花?女儿大声说:要,当然要!于是和她一起到花店,由她亲自挑选了鲜花扎好,并选了一张卡片,那天我没到幼儿园里面去,让她自己拿着花和卡片进去自己去送给老师。晚上回家女儿告诉我,老师收到的花太多了,根本拿不了,都放在教室了,于是对女儿说:下次我们不送花了,送点更有意义的礼物。第二年的礼物女儿早早的便开始准备,恰好她在幼儿园学习了手工,那年她精心挑选了一些树叶,早早的夹在书本里,自己制作了一张树叶画的手工作品送给老师,我还记得那画是几只跳舞的天鹅。回家后女儿很高兴地告诉我:老师说她的礼物是今年老师收到的所有礼物中最喜欢的一个!记得还曾经送过自己种的吊兰和自己养的小乌龟,那小乌龟一直放在幼儿园的教室里,女儿上小学后那小乌龟还随老师一起搬到新的教室去了。一次去幼儿园看以前的老师,回来告诉我:我的小乌龟还在呢!
直到女儿上小学后,有一次与一个同事聊天,说起学校老师的事情,同事告诉我:她每年都给老师送消费卡的,开学初或节假日,每次数百,每年也有千余,而且告诉我,据她了解,大多数家长都是这么送的。当时自己真是吃惊不小,但感觉女儿也没因为不送这样的礼而被老师忽视啊,是否自己真的OUT了?其实我也是按自己的理解去想这个问题的,还与同事说:要我的话,不会因为某个学生送了礼而对他有所照顾,更不会因为某个学生没送礼而刁难他。结果被取笑说我是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当时的感觉无法形容。但因为有了这样的聊天,自己感觉心里便有了一些纠结,以后是否需要给老师送这样的“礼”呢?后在某个与女儿交流的时候自己假装是顺便问她:知不知道有同学的父母给老师送东西和消费卡的?没想到女儿很干脆的说:有啊,她知道谁谁谁的妈妈送过消费卡的。这也是自己没想到的,本来是想用这个话题引到是否需要送礼的讨论中去的,便顺势问女儿:那你觉得妈妈是不是也要给老师送点什么?女儿回答:不用!送了礼的那些同学老师也没有对他们特别好,没送礼,但只要表现好老师还是很喜欢的!还很不屑地说:那些送礼的同学家长其实是对自己没信心,我就相信自己不送礼老师也会对我好!这次谈话让我对女儿刮目相看,而且以后也没再为送礼的事情纠结过。
从女儿小学开始,我便把给老师送礼的事情全权交给女儿自己了,说好买礼物的钱从她自己的零花钱中出,如果因为礼物让零花钱超支了,可以根据情况给予适当补贴。其实女儿大多都是买一些不贵的礼物,也有自己动手制作的,还有几个同学一起买了礼物送老师的,而且不限于教师节,妇女节、生日等也会有礼物,也有老师送给她的礼物。女儿很幸运,她小学的老师是个特别好的老师,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便当他们的班主任,一直带到他们毕业,与他们班学生的感情真的是很深,为了他们推迟了结婚和怀孕的时间。所以女儿给她的老师送过两次略重的礼,一次是老师结婚,一次是老师生宝宝。老师结婚是在他们小学毕业前的那一年,请他们全班同学一起去饭店吃了婚宴,而且那次是专门吩咐不收红包,女儿很精心地去挑选了礼物,好像是一个装饰品。她老师生宝宝的时候女儿已经读初中了,与同学说好一起去看老师,还问我买什么东西好。我告诉她,真正用得到的是尿不湿、奶粉或婴儿服装,当然也可以送中看不中用的鲜花之类的。结果她们几个女生果然各买了这些东西当礼物,女儿选了奶粉。记得当时正好是奶粉查出有问题的时候,而且就在女儿去看老师的前一天公布了问题奶粉的新闻。得知她买了奶粉我赶紧问是什么牌子的,真的担心别买了问题奶粉去送老师。女儿告诉我:她看到新闻也很担心,特意查了那些品牌,她买的是多美滋,不在问题奶粉的名单里。
我感觉从女儿给老师送礼的这些事情中,其实她应该学到了很多。礼物也是一种情感表达和交流的媒介,不把它当功利性的东西,通过送礼、收礼,她能学会表达对老师和同学的情谊,也能感受到来自他们的爱,应该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2: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