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一条《“共享书屋”现身杭城社区》的新闻引起了我的注意,说的是杭州滨江区西兴街道滨和社区设立了一批“共享书屋”。而起因要追溯到今年植树节期间,滨和社区举办了一场名为“书香换花香”的公益活动,居民可以用自己闲置的书籍来跟社区换取绿植,由此社区就想到了建立共享书屋这个点子。一个个小巧的书屋放置在小区的花园中、单元口,即能让居民们在花园散步时、在回家途中可以很方便地放置或者借阅书籍,又能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而每一个愿意投入和使用共享书籍的居民,内心更想得到的是打开心胸、与人分享。当书籍被分享出去,便能让借阅人彼此牵连,慢慢地为居民开辟另一种互相了解、交流的方式,让居民间的相处更加融洽。这个想法真的很棒。而且从这个举动我也想到,这其实与几年前开始尝试的图书漂流活动很类似,看来是因为“共享”这个热词的使用,让这件事情再次引起更大的关注。
顺便搜索了一下,发现这其实并不是杭州的创新,就在同一天,还有《共享书屋首现重庆 共享经济的新尝试》的报道,而从相关报道可见,北京、成都、安阳、长沙、广州、无锡等地都有过共享书屋,而一篇《共享书屋究竟能走多远》的报道,则指出了共享书屋这个新生事物未必能持续的现实。这也让我想到,其实我们已经见过的许多与阅读推广相关的报道,到最后大多是一个无疾而终的命运,诸如社区图书室、农家书屋、行走的书箱等等,大多开始的时候轰轰烈烈,最终没了下文。这么一想,不由对杭州的共享书屋究竟能延续多长时间在心里画了个大大的问号。
其实,说到阅读推广的一些事情,是比较令人沮丧的,所以今天并不想在这个事情上纠缠,倒是从共享书屋让我想到,共享书屋的模式才是符合共享精神的,而目前许多搭上共享经济顺风车的事情却未必符合共享精神。
所谓共享经济,是指以获得一定报酬为主要目的,基于陌生人且存在物品使用权暂时转移的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其本质是整合线下的闲散物品、劳动力、教育医疗资源,通过互联网作为媒介来实现。其实,随着相关网络平台的建设和完善,我们享受了不少共享的好处,比如今年暑假与女儿去四川旅游,回杭州因为飞机延误是半夜到的机场,她试着在取行李的时候叫了个顺风车,居然有人接单,上车才知是一在机场工作的小伙子,回家时顺便接一单顺路的客人,挣点油钱,结果我与女儿花了比机场大巴还便宜的钱直接就被送到家门口,而这个过程中我们和司机可说是各有所获。但是,如共享单车、共享KTV、共享充电宝甚至共享篮球,其实与共享经济的最基本特征完全不是一回事,应该都属于伪共享。但在资本的助推下,以共享的名义便能大规模融资和圈钱,共享成了一个时髦的标签。只是共享书屋却不可能如共享单车那样得到资本的青睐,所以大概很难有轰轰烈烈的一天。
说到底,这也不能怪共享书屋这个名词的发明者,这便好像许多东西都要与什么大数据、互联网+挂上钩是一样一样的,一个平常的东西有了时髦的标签顿时就高大上起来,而现如今,高校都要与双一流建设挂上钩,图书馆则要与智库挂上钩。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1: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