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咖啡与创造力
几天前收到了《中国科学报》记者王剑先生的一个邀请,是关于“咖啡与创造力”的一个选题。王先生提到了下面几个问题:
1. 在国外的职场,大家是否会在工作间歇手捧一杯咖啡聚在一起,谈天说地、研究讨论,并在咖啡的作用下迸发出灵感?
2.您身边是否有一些因“咖啡”激发出灵感的故事和成功案例?
3.您觉得“咖啡”能激发创造力吗?
4.反观国内,现在各领域缺乏创新能力,这是不是也跟缺少“咖啡文化”有关系?如果国内的科研机构或高校等也倡导、推广“咖啡文化”,是否会对我们的创新能力有促进作用?
我觉着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首先,我先聊聊我对咖啡的认识。我记得我第一次喝咖啡还是十多年前请我老婆(当时的女朋友)去沈阳非常有名的“星巴克(Starbucks)”去喝咖啡。为什么要去“星巴克”?因为那个年代在我们那个城市,去趟“星巴克”就意味着时尚,品位,高雅,跟再早的时候跳迪斯科,霹雳舞是一个道理。至于说当时喝咖啡什么感受?一个字“难喝”,比头一次喝可乐还遭罪。最要命的是,别人一般喝咖啡是越喝越精神,我是越喝越困,有点喝醉酒的感觉,云里雾里。后来,我们去了美国,突然发现“星巴克”在我们住的那个小镇,普通地就跟国内的豆浆油条差不多,丝毫没有高雅的影子。说欧美人爱喝咖啡,为什么爱喝咖啡?我的理解是,除了咖啡以外,这些老外可能没喝过像点样的饮料。如果他们要是见识过中国有着悠久历史的茶道(据说现在最正宗的茶道在日本)早就把咖啡给戒了。
咖啡和茶的共同特点就是提神,或者说让人放松。在国外高校很流行这种所谓的“morning tea” 或“afternoon tea”, 这已然形成了一种文化,一种讨论问题的文化。很多大教授之间或跟研究生之间经常会在这样一个相对轻松的氛围下,天马行空,畅所欲言,讨论问题。一杯咖啡会让不同的思想火花进行碰撞,很多百思不解的困惑就是这样顿悟的,这就是灵感。所以,人们可能会说喝咖啡有助于增强科学家的创造力。其实不然,在欧美著名的大学,这些所谓的咖啡文化,咖啡其实只是一个道具,真正对激发人们灵感的其实是自由的讨论。你就是不喝咖啡,什么也不喝,一个人在和别的人在讨论的时候,大脑其实是在高度紧张地整理,归纳,甚至创造自己的知识信息,一旦有别的人新的想法(idea)刺激就很容易产生意想不到的,突破性的收获。这就是讨论的重要性。
但这里有个前提,那就是这种讨论是自由的,也是有规矩限制的。所谓自由,就是放松,什么都可以谈,不见得有什么目的性。所谓有规矩,举个例子,比如说这次我跟你讨论问题,很长时间困惑自己的一个问题,豁然想通了。这里当然有跟你讨论问题的朋友的功劳。接下来你该怎么办?默不作声?偷偷地把所有功劳据为己有,还是跟朋友一起分享这个成果? 在你写论文的时候会不会挂上对方的名字?会不会致谢?另一方面,对方一起讨论问题的朋友,如果知道了我通过和他一起讨论获得的重大突破,会不会自己也马上也着手做这方面的研究,分得一杯羹,还是知道我已经在做这个研究了,从而很绅士地不踏足这个领域。对于上面所有这些问题的回答与行动,我认为是国外“咖啡”文化的核心内涵。也就是说只有在一个大家都懂,懂得尊重知识产权的氛围下,所谓的“咖啡与创造力”才会发生化学反应。
反观国内,无论科研院所还是公司企业无不被诟病缺乏创新能力,起根源并不在缺乏所谓的“咖啡文化”,这种形式性的“咖啡”其实很容易模仿,但其真正的文化内涵却不容易学到。我们中国的企业也好高校也罢之所以喜欢模仿,跟踪,甚至盗版,就是因为盗版相对容易,自己搞创新太难了。进一步讲,即使个别人有了创新,版权也很难得到实质性的保障,这一进一退,也就与创造力无缘了。
另外,涉及到每个个体,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偷艺”的传统。 所谓“偷艺”,就是有些“技艺”别人不愿意教,怎么办?那就“偷”学吧。很久以来,这种“偷艺”都被作为一种正面的行为来宣传。岂不知,在手工作坊的时代,这种行为的负面作用也许并见得有多大,但在全球竞争的大工业时代,“偷艺”是为人所不齿的,其危害就是人们版权意识淡薄,没有版权如何保证创新?
所以,咖啡和创造力其实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创造力的肥沃土壤是自由和版权。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5/1/296061.shtm “概念咖啡馆:香浓之外,别有深意”---这是王剑先生的科学报的专题文章,写得非常好)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0: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