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Y2012

博文

锦衣夜行 精选

已有 6748 次阅读 2013-5-22 07:45 |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锦衣夜行

锦衣夜行

 

因为老婆孩子回国小住,每天晚上我都要跟女儿视频的,每次女儿都高喊“要黑爸爸”!知道女儿也是想我的,心里很是温暖。这里说说为什么叫我“黑爸爸”,不是我长得黑,而是因为我经常性地是穿一身黑色运动服。老婆也时有抱怨,说我到澳洲后越来越邋遢了。

说起这个变化,如果不提,我还真没有注意到,也许真的是入乡随俗吧。澳洲人,至少在newcastle这个城市(悉尼,墨尔本可能会好点),比起美国,尤其是华盛顿DC人们的衣食住行真得要土很多。当然这里说newcastle人土,并不是所有人都这样。通常这里的女人也是很时尚的,就穿着修饰而言丝毫不比美国女人逊色,而且就长相而言,澳洲姑娘似乎更漂亮。但newcastle的男人,与其说土,不如说他们生活得更随意,更不修边幅,这个从大街上经常见到的“膀爷”足可以证明。在美国我还真没见到过哪个爷们光着膀子在大街上闲逛的。 

那么在澳洲的中国人是什么样子呢?通常刚来澳洲的国人穿着也是很正式的,也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对第一次出国的国人来讲,穿着得体,讲究是非常重要的。也不知道是从哪里得来的经验,在很多国人眼里,老外男的一定是西装革履,所以男同胞出国准备一套高档西装这是最基本的要求,要好的再买顶礼帽。女同胞呢,那就更重视了,精心挑选几套民族服装是必须的,旗袍尤其要精益求精。就这点,无论在美国,还是澳洲入关的时候,仅从穿着你就能很容易的区分出谁这是第一次出国。因为在国外生活过一段时间的人会发现,这些精心准备的正装基本派不上什么用场。老外平常生活根本不像电影里演的那样,穿着其实很随便,自己太正式反倒到显得有点不和谐。所以那些西装,旗袍什么的也就束之高阁了。

当然,这里说国人到国外就穿着而言变得越来越土,其实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通常在国内,判断一个人的身份,是要看你开什么样的车,住多大的房子,以至于你穿什么样的衣服。人靠衣服,马靠鞍嘛,这个很容易理解。而在澳洲,人们似乎已经过了这个阶段,因为每个人只要有正式工作,有房有车的生活很容易达到。更重要的是这里人的贫富差距不大,因为税很厉害,挣得越多,税越高。那么收来的税干什么呢?当然是变成各种福利,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嘛,这种社会不和谐才怪呢。然而,对于我们中国人,无论在国外呆多长时间,骨子里都有一种情怀,那就是“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简单地说就是要显摆,一个人发达了要是不显摆显摆,是可忍,孰不可忍。

在我国内的唐山老家,说一个人长得土,或穿着土,通常用谁谁忒庄稼来形容。庄稼,大家都知道吧,玉米,高粱,大豆都是庄稼,庄稼当然是跟土联系起来的,庄稼人通常指的就是农民伯伯。说也奇怪,越是农民伯伯自己其实骨子里越是瞧不起这种土里土气,摆脱土,变得洋气,过上城里人,甚至外国人的生活,是很多人心里隐藏的既鄙视又仰视的梦想,这个在年轻人里变得尤为明显。

因为澳洲跟国内的季节相反,我每次回国都是匆匆忙忙,当然更顾不上自己的一身行头。这个教训是深刻的。首先坐出租车回家,连司机大叔从后视镜里看我的表情都有点漫不经心,看到这个样子,我就想逗逗他,本来到嘴边的唐山话,一下字变成了正宗的伦敦音,这个大叔一下子就慌了,他越慌,我的英文越溜!最后我把姐姐家的地址让他看,他才惊魂未定地平复下来。

回到家,姐姐看这我这个从国外回来的弟弟总是哪点不对劲,默默地跑到商场给我换了一身行头,心里才满意,理由是过两天我要去北京见一帮兄弟,还是要重视一下。穿上新衣服的感觉还真是不一样,走起路来也自信了,也用不着讲英文了。这种自信来自于别人的目光,即使是仰视的目光也是分阶级的,其实是冰冷的。

说一千,道一万,显摆还是很必要的,锦不锦衣尚在其次。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92836-692254.html

上一篇:【转载】杨振宁、莫言、范曾“科学与文学的对话”实录
下一篇:理发
收藏 IP: 134.148.225.*| 热度|

36 李学宽 李伟钢 袁贤讯 赵婧 陈安 戎可 王桂颖 陆俊茜 郭向云 许有瑞 强涛 唐常杰 翟自洋 曹聪 庄世宇 张玉秀 焦豹 陈国文 徐大彬 李天成 王德华 陈小润 王浩 吉宗祥 徐耀 刘玉仙 唐凌峰 陆雅莉 魏国 任胜利 zhangcz07 geminigxl wiseflower anran123 biofans chenhuanshe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23: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