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喝酒与海龟
最近一个关系很不错的哥们要“海龟”了。谈得条件还不错,国内给了一个某某计划的正教授,也算卖了一个不错的身价。回国之前,几番感慨,大老远跑到我们这里来,免不了痛饮一番。通常情况下,这位老兄跟我们这些人喝酒,一杯酒下肚,就开始滔滔不绝,口吐莲花,大道理,小道理讲得头头是道。说实话他的酒量是不喝正好,一喝就多。那么,这里就有个问题,也是他自己最担心的问题。那就是如何适应国内的各种应酬,尤其是像我们这种工程类的学科。
这种担心不是没有道理,要想在国内所谓“混”的如鱼得水,左右逢源,还就真是这些所谓“海龟”的最大软肋。君不见像清华颜宁教授这样的海龟标杆,去了一趟母校普林斯顿大学,重温了一下西方人的绅士风采,回来就在博客里大发感慨,痛斥国内的不“讲文明,懂礼貌”。这其实是很大的误导。这里不要误会,我其实很欣赏颜教授这种率真性格,但现实的情况是完全没有推广意义,发发牢骚而已,因为人还是要首先适应环境的。不用说那些出国十年,几十年的海外华人,就是离开哪怕一年,国内的变化都是天翻地覆,日新月异的。如果说出国的那几年是洋插队,需要适应国外的环境,那么回国仍然面临这个重新适应环境的问题。但清醒的人会发现,国内变化的其实很多都是表象,更多的东西是没变的,也不可能会变的。
就拿喝酒来说,我这位要海龟的哥们,我们第一次一起喝酒是为了给国内访问的好几个学术大牛接风。这种场合当然是要喝酒的,而且酒不能少喝,因为感情都在酒里嘛。然而,我这位老兄,第一次给人家敬酒就来了这么一句敬酒词:“各位老师,这个酒我喝着难受,你们多喝点”。好在我们请的这些老师都是见过世面,修养很高的前辈。而且我这位哥们,也是很实在的人,研究做的一流,大家都了解他的情况。但要是换成初次见面,或对他不了解的朋友,就很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误会,让人感觉他这个人不给面子。要知道面子在国内是何等的重要! 大家天天不就是为了一个面子而活着吗?老兄,你想过没有,酒你喝着难受,别人喝了就不难受?那为什么明知难受,还要喝呢?这不就是要给人家面子,显着尊重对方吗!从这个简单的例子,可以看出,这就是我们中国人的逻辑,几千年了,一直没变,也不可能会变,酒只是一个道具。
说起喝酒,这让我想起,已经是10年前的事了,我在香港读博士的时候,我认识的一个香港教授 (跟我们有合作,所以关系很好)和国内某高校有一个项目合作。一天,这位教授,带一个年轻的助理教授(也是香港人),再加上我一起去国内的这所高校交流项目进展情况。可以看出,国内接见招待我们的合作教授对我们的来访非常重视。因为我们到的时候已经是中午,当然要先安排饭局。让这两位香港教授非常吃惊的是,桌上一下摆上了6瓶五粮液。这是要干什么?6个人一人一瓶?香港老教授非常疑惑。这个事就有点意思了。对方招待我们,我估计肯定是按照他们待客的最高标准和习惯了。可问题是我们这位香港的大教授是滴酒不沾的。他的理由也很有说服力,一是他不喝白酒,二是这6瓶五粮液下去,咱们这些人还能讨论研究的问题吗?话虽这么说,但国内就这个风俗,而且是一片好心,尊重你们嘛。这事就卡在这了,双方都没有错,怎么办?好在那位年轻的助理教授,剑桥的博士,在关键的时候挺身而出,跟我说,大教授不能喝酒!咱俩喝,谁怕谁呀?于是,我俩以二抵三,酒桌上高潮迭起,大教授也被我俩的视死如归感动了。最后,国内高校的几位教授对我们香港代表队评价非常高 - 你们香港的朋友,够意思!值得交! 当然代价是,那几天学术交流,我天天在睡觉,难受的要命。
所以,国内的事,还就真不好说。我一个在美国的哥们早几年回国了,现在干得是风声水起。他介绍他自己的经验:如果回国,可千万别把“海龟”这顶帽子,天天戴着。国内牛人多的是,什么人才都有,而且不分海龟,还是土鳖。干不出东西来,啥龟也没用。在没有话语权之前,就要比土鳖还要土鳖,这样才有机会。
我这位老兄要回国了,仅以此文,祝愿他有一个好的前程。祝福的话:心想事成,万事如意。其实是不可能的,有一个好的心态吧。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0: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