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搞科研,氛围很重要
之前有来我们这里访问的博士生,临回国之前跟我讲来这里一年收获很大,很喜欢这里的科研氛围。这种同学之间,同事之间比学赶帮超的氛围,非常舒服。说到科研氛围,无非是指同事(导师)之间,同学(专指博士生,可以是同门,也可以不是)之间,以及导师和同学之间的在科研上如何相处,如何互相帮助,互相促进的关系。
说到老师(导师)之间的关系,我听到过一位德高望重的大教授曾经说过,一个优秀的科研工作者,之所以优秀,最主要的品质就是希望自己同事也优秀,真心为自己的同事的更加优秀发自内心的高兴,而不是嫉妒,并对需要帮助的同事提供无私的支持。这些年,我评审过不少不同国家职称评审的材料,比如说副教授升正教授,里面就有这样一个标准,那就是指导或培养帮助过多少junior researchers (年轻的学者,比如博士后,讲师等)。具体表现就是在教授/副教授申请科研项目的时候会不会指导年轻的学者成长,比如把博士后或讲师加入到自己的申请team (团队),带一带他们,一起申请。这俨然是资深学者对年轻学者的成长和进步应尽的责任,也是大学甚至国家政策所希望和提倡的。因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十数年(抑或三五年),这是学术界的自然规律。有人讲,评价一个大学好与坏,是否一流,主要看年轻教师是否得到这足够的成长机会和支持。这种支持不仅来自于大学的政策指引,也来自资深教授的无私帮助与提携。
对于导师和博士生的关系,首先,导师想要升职,考核你的时候,你指导过多少博士生是一个重要指标。并且,博士生将来的职业发展也是一个重要指标。比如当你申请很高级别的“人才计划” (国外也有类似的人才计划)项目时,会看你培养的博士生后来的职业发展,比如多少学生在高校任职,成为的副教授,教授,多少在工业界做工程师或主管等等。所以,有人讲,导师和学生最融洽的关系是平时除了学术以外的事情,不要走得太近,但在学生职业生涯的关键时候,导师一定会站在学生一边,助一臂之力,所谓大事面前不糊涂。导师,如何对自己的博士生,博士生将来成了导师就会如何对他们的博士生,这就是传承,也是轮回。
上面讲到了老师(导师)之间,导师也学生之间的关系。那么博士生之间呢?同门师兄弟之间如何相处呢?老师们私下也经常聊这个问题。很多导师都有这样的共识,但凡将来有出息的学生,在博士期间都表现的很无私,很open。这种无私体现在师兄弟之间谁有问题或困难,他都愿意提供帮助,也愿意把自己掌握的技能/绝活与别人分享。善于分享的学生成长更快,也最容易成功。也许有人会说,把自己的绝活都告诉了别人,会不会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其实,这种担心,大可不必。首先,你自认为的所谓“绝活”,大概率并不是什么真得绝活,成长的路上会有更高的技能去武装你,坐井观天,只会固步自封。同时,在你和别的同学分享,讨论的过程中,你本身同时一定也在进步。这就是格局。
最后,聊一下好的科研氛围,最重要的基石其实是互相尊重。尊重什么呢?吾爱我师,吾更爱真理,这里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对别人的帮助,最大的感恩就是给帮助过你的人应有的credits。也就是版权意识。有些情况,即使没有法律条文明确规定,但受帮助的人自己心里也要明白。举个例子,我们经常在发表的论文Acknowledgements这部分,甚至在正文里,作者会把和某些同事私下讨论的观点(ideas)进行致谢。这种学术上的规矩,每人学人,一旦成了习惯,长远这个群体会爆发出巨大的能量和创造力。因为,只有骨子里对原创成果的尊重与保护,原创成果才会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而如何尊重与保护,从一点一滴做起吧。相反,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急功近利,无疑是饮鸩止渴,这是科研人的大忌,也是做人的大忌。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0 06: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