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叶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ucq45 心静似水,容纳百川;雨水交融,普天同乐

博文

圣彼得堡一瞥(12):亚历山大纪念柱

已有 4580 次阅读 2022-11-17 12:06 |个人分类:国外之旅|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圣彼得堡位于波罗的海沿岸,是俄罗斯联邦第二大城市(直辖市)和第二大政治、经济中心及全俄重要水陆交通枢纽。该市名胜古迹众多,包括巴洛克风格的冬宫,新古典主义的大理石宫,冬宫广场的亚历山大柱,海军部大厦。还拥有许多著名的地标,包括圣以撒大教堂、三一大教堂、马林斯基宫、阿斯托利亚饭店、马林斯基剧院、尤苏波夫宫、新荷兰岛以及枢密院广场。广场上的18世纪彼得大帝青铜骑士像,为该市最知名的标志。

 亚历山大纪念柱,矗立于圣彼得堡冬宫广场中央,是1834年沙皇亚历山大为了纪念1812年亚历山大一世战胜拿破仑的俄法战争胜利而修建的。青铜底座的浮雕代表着荣誉、光辉和胜利。圆柱中心是高35米、直径约4米、净重600吨的一块完整的红色大理石(花岗石)。令人惊讶的是纪念柱没有地基,大理石柱、底座和顶端的青铜天使像间也没有任何支撑点,完全靠重力保持不倒,可以说是建筑史上一个奇迹。 据说顶端手扶十字架的青铜天使是按亚历山大的面孔建造的,故该柱命名为亚历山大纪念柱。

                                                                                                             (摘自百度)

       圣彼得堡这座世界著名城市,我曾二次走马观花,第一次1989年,第二次2008年。为节省时间,2019年,我们通过华人旅行社单独组团包车,用两天时间游览了圣彼得堡。第一天凌晨,抵达圣彼得堡莫斯科火车站后,乘车来到十二月党人广场,远望晨曦下的圣以撒大教堂、青铜骑士雕像、海军部大厦,驶过涅瓦河畔,先后参观了彼得堡夏宫、狮身人面像和罗斯特拉灯塔柱和到滴血大教堂,晚间下榻在郊区。第二天上午,我们首先驱车来到闻名遐迩的冬宫广场,远看和环顾了冬宫、总参谋部大楼和亚历山大圆柱

(1)莫斯科火车站和涅瓦大街: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9051-1360456.html

(2)圣以撒(金顶)大教堂: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9051-1360530.html

(3)青铜骑士:https://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9051&do=blog&id=1360979

(4)晨曦驶在涅瓦河畔:https://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9051&do=blog&id=1361405

(5)环顾海军部大厦:https://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9051&do=blog&id=1361658

(6)夏宫:https://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9051&do=blog&id=1362070

(7)狮身人面像:https://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9051&do=blog&id=1362422

(8)罗斯特拉灯塔柱:https://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9051&do=blog&id=1362653

(9)滴血大教堂:https://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9051&do=blog&id=1362981

(10)下榻郊区某学校:https://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9051&do=blog&id=1363434

(11)冬宫广场: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9051-1363784.html



DSC06767_副本.jp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9051-1364116.html

上一篇:圣彼得堡一瞥(11):冬宫广场
下一篇:窗花和双重曝光
收藏 IP: 43.225.208.*| 热度|

5 郑永军 王从彦 刘钢 许培扬 汪育才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6 15: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