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风田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ft2000 三农相关政策议题

博文

如何打造中国的生物谷

已有 2332 次阅读 2009-5-17 11:47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如何打造中国的生物谷

郑风田 张丽君 中国人民大学

 

新华社电,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将生物产业培育成高技术支柱产业。新华社电,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将生物产业培育成高技术支柱产业。会议认为,必须抓住世界生物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机遇,将生物产业培育成为我国高技术领域的支柱产业。以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和生物环保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生物产业。一要发展壮大生物企业。二要大力促进自主创新。 三要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优化人才结构,造就高素质人才队伍。四要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建立财政性资金优先采购自主创新生物产品制度。五要积极拓宽融资渠道。 六要创造良好市场环境。 七要强化生物遗传资源保护和生物安全监管。

北京是我国目前生物产业发展比较快速的地区之一,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少的差距,本文对如何把北京打造成中国的生物谷提出一些建议。

 

生物技术产业发展迅速,许多发达国家在技术、人才、资金密集的区域,已逐步形成了生物产业聚集区,由此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生物医药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美国已形成了旧金山、波士顿、华盛顿、北卡、圣迭戈五大生物技术产业区。其中硅谷生物技术产业从业人员销售收入均占美国整个生物产业的一半以上,并获得高速增长。除美国外,英国的剑桥基因组园、法国巴黎南郊的基因谷、德国的生物技术示范区、印度班加罗尔生物园等,聚集了包括生物公司、研究、技术转移中心、银行、投资、服务等在内的大量机构,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大部分产值。这些生物技术产业集群已在这些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中崭露头角,对扩大产业规模、增强产业竞争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当前,生物医药已经成为北京的支柱产业之一。北京医药工业销售利润率和盈利能力均位居全国第一。北京市具有人才、科技和知识优势,高科技产业也有一定的基础,中关村地区是全中国科技人员和智力资源最密集的地区。从北京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促进中心获悉,北京已经形成以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为创新中心、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北京生物工程与医药产业基地为两翼的三大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布局,并开始产生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效应。北京市应当充分利用其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优势,发展成为我国乃至世界的生物谷。根据中国人民大学郑风田教授最近的研究项目,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成立生物产业领导小组,加强宏观统筹协调

为加强生物产业的统一管理,克服目前生物产业链条被分割,资金、资源分散及其低水平重复投资、重复建设的现象,建议成立北京市生物产业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生物技术行业的信息收集、分析与报告机构,对生物技术的发展进行监督和规范。领导小组由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教育委员会、财政局、卫生局、农业局、药品监督管理局、工商行政管理局等部门组成,以统筹协调生物科技和产业化发展,统筹协调生物产业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统筹协调生物技术产品生产、市场销售和生物安全监管。

通过对各个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加以引导和促进,以功能配套的基础设施和优惠政策促进生物企业、大学、科研院所以及相关中介机构集聚,从而形成从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到生产制造的技术链和上下游相互配套、相互支撑的产业链,加速知识创造、扩散,培育生物产业增长极

二、成立相关行业协会,建立生物产业知识的公共平台

在技术易于内部扩散、并得到较好保护的区域,公司和机构更易于形成集群,获得规模经济和聚集效应。来自加拿大萨斯卡通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创新集群(北美知名的加拿大植物生物技术研究所就设于此)的经验表明,完善的产业集群应当由七个功能单位组成,分别是科学(包括大学、科研机构等)、技术(包括跨国企业、中小技术企业等)、行业协会三个主导单位,及四个混合单位(分别为科学-技术,科学-行业协会、技术-行业协会、科学-技术-行业协会)。行业协会能够为组织成员搭建开放的知识平台,提供信息服务和沟通平台,促进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的沟通,从而有效地降低企业发展成本,规范市场秩序,保障生物产业快速、持续发展。

三、制定优惠政策,促进生物科技衍生(spin-off)企业的发展

  从事生物技术商业化应用的公司有两类,一类是新的中小生物技术公司,一类是传统行业的大公司。在生物产业集群中,多数为中小生物技术企业,其中,科研院校等研究机构的衍生(spin-off)企业是一种重要形式。这也是美国新生物技术公司的主要建立方式,这一方式充分利用了大学的人才和科技资源,使得美国的新公司建立远远超出其他国家。在科技知识向技术、产品、服务转化的过程中,这类企业与研究机构有联系,可以获得相关技术支持,又可以识别市场机会。为了鼓励科技成果的拥有者将高新技术快速转移到产业应用,北京市应当认真研究此类企业的发展需求,通过制定各种灵活的投融资政策、税收优惠政策等,减少生物科技衍生(spin-off)企业创立和发展的障碍促进资金、人才等资源向这类中小生物技术企业流动。

四、注重生物产业各方面人才,尤其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生物技术高度依赖基础研究的特点,决定了生物技术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必须具备较高水平的技术技能,因而大多来自研究机构,如大学、国家实验室、产业公司的研发机构等。市教育部门要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结构和人才类型结构,并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一批生物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加强对原始创新人才、生物技术工程人才、尤其是复合型人才(生物技术与企业管理技能兼备)的培养。另外,要实施全球化人才战略,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完善人才评价标准和收入分配激励机制,营造有利于生物技术及其产业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

五、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建立科研条件保障平台

科研条件包括大型科技设施及装备、科技文献及科技基础数据、科技规范和标准、生物种质资源及标本等各种硬件及软件。应当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逐步形成以大型生物技术科技设施及仪器设备、相关科技文献及科技基础数据、科技规范和标准、生物种质资源及标本等四大领域为主体的科研条件支撑保障平台。

根据生物产业链的需要,加快公共实验室、动物实验中心、基因库、细胞库、种质库、菌种库、信息库、孵化器等公共技术平台的建设,降低进入门槛。同时根据产业群落发展的需要,建设与之相对应的重要研究开发基地、工程研究中心、GMP中试基地、GCP临床试验基地,解决科技产业化过程中所遇到的工程化瓶颈,使一批中小企业尽快发展壮大起来。

(评论者郑风田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丽君为中国人民大学硕士)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9007-232453.html

上一篇:生物技术产业大发展需要制度重构
下一篇:日本为什么成了生物技术大国?
收藏 IP: .*| 热度|

2 曹聪 陈中亚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00: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