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凌峰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iasha 科学学理论与政策;学术出版;学术评价;同行评议;教学科研等话题。

博文

科研后浪还是高校潜规则?

已有 3234 次阅读 2020-7-2 16:20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一个月没发博文了,今天无意间看到一则新闻:超燃!这位95后本科毕业生发表14篇SCI论文,还创业科技企业!(南通日报 20-06-28)。

大概意思是,江苏南通某大学一个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五年以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通信作者发表了14篇SCI论文,看上去,实在是英雄出少年,后浪可畏。

博主注意到,近年来类似新闻不少,报道中的本科或者硕士,动辄发表sci五六篇、十多篇以上。

以博主有限的见识来看,这种现象,只有两种可能,否则以本科生、硕士生的知识积累、科研能力、平台条件,即使是以刷论文著称的生物、化学、材料等学科,也是几乎不太可能真的以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通信作者发十多篇sci论文的。

两种可能是:【1】极少数个别天才;【2】虚假挂名,注水挂名。就是说,参与了论文,但实质性贡献根本没到第一作者、通讯作者的程度,但有人帮助挂名。

对于江苏南通某大学这位同学以及类似的科研后浪,【大概率】属于上述两种可能的哪一类,博主不想点评。院士、大牛能够一年十多篇论文,那是因为手下一帮博士、教授,院士、大牛出idea,批量生产,当然产出量高。一个普通省属大学的本科生,没有这种条件,只能推测有高人助力。网上已经有人在百度和讨论这个同学的父母是谁,哈哈。当然,博主非常希望这位同学是真材实料,实至名归,能够有一番真作为、大作为。

实际上,论文虚假挂名,注水挂名在高校即使不能说普遍,也是不少见的,包括一些管理层以及部分导师,自己不干活(指idea、研究思路都不出),虚假挂名。实际上就是一种腐败与作假,但因为很难有足够实锤证据,很难查证,所以得以盛行,尤其是一些地方高校为了鼓励教师发论文,对高级别论文奖励很高,数万甚至十万,于是一些地方高校教师就找能发这种论文的人合作,对方写文章,挂个第一作者,对通讯作者,甚至所谓共同第一作者,两个人愉快地分钱,而且地方高校的人还可以把论文用于评职称、考核、聘岗。博主多次作为高级职称评委,也注意到一个现象,一些明显工作量一般的论文,一堆人挂名,对于这种参评者,博主一般是往后排的。由此也可以理解为什么国内一些好的期刊明确要求署名作者人数不超过几个人,比如某法学国内顶级期刊就明确要求作者人数不超过三个。

言及此,又想起博主之前的一篇博文,建议政府出台政策,一个人一年就最多一篇论文,表面上过激,实际上才符合科研的基本逻辑——萝卜快了不洗泥,慢工出细活。当然,各种原因,基本上不可能实施。近日,国家又出台“四个评价”的说法,但以博主浅见,我们早就不缺原则性的东西,而是急缺可以立竿见影解决问题的操作细则,比如一年一个人只考核一篇论文之类的操作细则。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942-1240354.html

上一篇:学界三“水”现象:“水牛”、水刊、水引用与治理
下一篇:随感:文件政策要有可操作性
收藏 IP: 171.106.20.*| 热度|

2 杨正瓴 杨金波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2: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