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凌峰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iasha 科学学理论与政策;学术出版;学术评价;同行评议;教学科研等话题。

博文

学界三“水”现象:“水牛”、水刊、水引用与治理 精选

已有 10936 次阅读 2020-5-26 16:01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这两天,南京邮电大学某教授火了。

这位教授火了一开始不是因为他自己,而是因为他的一个黄姓弟子。网传这个弟子曾经盗用北京大学一学生的学生证信息,将照片PS为他自己,试图利用清华保研系统的注册漏洞保研,现在这位同学据传是被美国名校录取为 博士生,这就更引起了讨论。

更多情况见科学网,其中部分信息来自百度。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0/5/440436.shtm


博主不由得想起,近年来国内类似报道其实也不少见,可以总结出三点:

第一,“水牛”。

南邮这位黄同学的导师被网友称作“水牛”,根据IEEE Xplore网站,2017-2020年该教授发文139篇,其中IEEE Access 发文50来篇,仅2020年,就有25篇论文在其上发表,平均每周一篇。如此发表记录,确实惊人,从数量上看,绝对属于牛人,只是质量上,只能是“水牛”了。不管是任何级别的牛人,一周一篇论文,基本上都不可能有多高质量。

“水牛”现象出现的原因在于学术界的一个模式是导师出idea,研究生写论文,如此不可避免出现一套论文制造模式:很多论文——论文多,更容易申请项目经费——项目多,更容易招更多研究生——研究生多——可以写更多论文——申报项目更容易,如此循环。

一般高校的绝大多数研究生导师因为研究生人数少(比如博主一年就2个学硕名额,甚至有时只有1个,且最后一年,研究生都基本上忙于找工作考博之类的,根本没有精力写论文,而研一基本上又在上课,所以实际上有效写作时间很少),再加上不可避免地,一般高校的导师水平和努力平均程度、学硕平均素质都要差一些,因此这种平均一周一篇论文的现象在一般高校不突出,但是在211、985高校或者南邮这种不是211高校,但录取分数比很多211都高的牛校就容易出现。

第二,水刊。

“水牛”发表很多论文,必须要有水刊,毕竟真正的牛刊,一年发一篇都已经是真牛人了,何谈一周一篇。IEEE Access在国内名声不佳,在读秀数据库中查询,该刊2014年发文132篇,2019年发文15528篇,2020年目前发文6774篇。一篇版面费大约1800美元,基本上该刊大概三分之二论文来自中国,一年15000篇论文,则版面费收入一年270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近2亿元。2019年IEEE在官网宣布新增14本OA期刊,动机当然是多元化的,但如果是出于学术目的,估计傻子才相信吧?各行各业竞争激烈,像这种稳赚不赔、无风险的赚钱方式已经很少。所以不奇怪nature出版集团也有几十本OA期刊。

第三,水引用。

黄同学与导师以及该导师的其他同门之间的互相引用很多,所以,水牛被引次数也不错。

如此三“水”现象给我们的学术评价工作有何启示?如何解决?

其实很容易解决,博主在之前的博文当中已经提到过,不妨再说一次:

第一,镇压水刊。

一年发文超过1000篇,版面费超过1000美元的期刊,不管影响因子如何,一律不承认。当然生物材料之类的学科,一年发论文可以提高一些,比如1500篇之类的,这个由各学科自定,但对于绝大部分学科,一年1000篇发文量已经很宽容。

CNS之类的期刊一年发文量往往超过1000篇,其实也是被国内一批人特别是科研人事部门惯出来的,CNS的相对多数论文发表十年后的他引次数也很低。

除了期刊,有很多种有效方式推广真正高质量的研究,其中一个很简单有效的就是直接将你的工作正式发表后,把论文链接与全文发给该领域的牛人、牛研究组,以及领域内的代表性预印本。酒香不怕巷子深,有了互联网就更容易推广你的工作,当然前提是你的工作确实有创新性与内在价值。

影响因子低于0.1的期刊不得收取版面费,否则不予认可。

第二,限制每年发表认可的论文数量,一名作者一年只承认一篇。当然你可以多写,但一年只承认一篇。多余的可以作为下一年的考核工作量。

第三,去掉水引用。为了提高被引次数的精确度,除了以前的扣除自引之外,师徒关系的引用也全部扣除,这一点在今天数据库条件下,非常容易做到。

有关部门多年来一直试图扭转过度强调论文数量的不良风气,但由于没有硬性甚至有些粗暴的规定,文件发了很多,基本上也没有实质性效果。巨大利益面前,只是发文件,原则性的强调,基本上是三娘教子,没有实际效果。

博主主张的上述措施,虽然仍然只是从形式上着手,某些情况下也有些简单粗暴,但非常有效,可以立竿见影拆除论文流水生产线,抑制水牛、水刊与水引用,抑制某些高校决策层质量不够数量凑的政绩泡沫制造冲动(从这个层面讲,某些水牛也是为了生活与应付考核被逼无奈,毕竟十年磨一剑打造精品,周期太长,而且风险太大,还是灌水来得快,立竿见影,风险低),逐步扭转国内学术评价中的一些不良习气,提高高质量工作出现的概率。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942-1235044.html

上一篇:h指数发明人批评h指数?
下一篇:科研后浪还是高校潜规则?
收藏 IP: 171.106.23.*| 热度|

26 黄永义 张鹰 廖建岗 段含明 武夷山 史晓雷 李大斌 王安良 宁利中 刘庆彬 信忠保 尚飞飞 黄育和 王恪铭 周阿洋 李士成 王茂清 李东风 杨金波 杜占池 刘德力 杨顺楷 季丹 路卫华 黄河宁 晏成和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4: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