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何为养生之道?

已有 2634 次阅读 2015-11-23 04:41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现在无论在电视,还是在广播中,养生、防病、治病的节目非常丰富。特别是电台,打开手机中的调频台,百分之八十的节目都是在谈治病防病和养生。这或许是相当一部分听众,特别是老年听众的需要,可是这个节目所占用的广播时间如此之多,如此骇人听闻,是不是也实在有点过了?

人体实在太复杂,不仅结构复杂,系统复杂,而且具有相同物理结构的人们,各自的差异还是太大了。养生节目中对某一部分人发生作用的药方、食方或者运动方式来解决那些比例较高的疾病,这是不是有点不太负责任?同为呼吸道的疾病,能用同一种偏方或者物理方法来治疗吗?同为消化道的问题,也不可能只有一种方法,而且这种方法还被说成是有效率极高,这多半也是忽悠。我们经常到医院看病,问到诊病的医生,说你们医院的谁谁谁在养生节目露脸了,找他看病挂他的专家号的患者一定很多吧?听到这样的问话,诊病的医生,要么顾左右而言他,要么直率地说,那都是忽悠,甭信。一般患者听到这样的反应多半会感到惊愕,怎么会这样?可是他们没有想到,这样的反应才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在养生节目,相互矛盾的说法比比皆是。甲大夫说一样,乙大夫说的是另一样,还跟甲大夫说的是拧着的话。这让听众或者患者无所适从。听得多了,听众们自己也有了自己的小九九,看来,不能不听大夫的,也不能全听大夫的。

老年人上了年纪,身体各个器官都开始衰退,这本是正常的自然规律。当然,老人们希望得到质量更高的生活,这个需求是可以理解的。有可能的条件下,让我们的身体健康维持得更久一些,确实对生活质量的保障起着积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年龄就是年龄,这把杀人不见血的刀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无时无刻不在斩杀着我们的健康。我们躲得了初一,躲不过十五。这倒也不是让老人们破罐破摔,无所作为,只是让大家心里明白,我们即使在养生上花再多的时间,投入再多的精力与金钱,最后可能还是挡不住那最终结局的来临。

窃以为,面对生命,最好的态度是坦然。当然我们不应该花天酒地,任意糟蹋我们的生命,但是不是有必要刻意去追逐养生,追逐那种不切实际的益寿延年?每个人的身体都千差万别,不同的人保持健康的做法都不可能完全相同。有的人清淡饮食,却拦不住阿尔茨海默氏病的到来,有的人大鱼大肉,照样健康快活,这真是到哪儿说理去?没有地方讲这个道理。既然我们现在没有这样一个明确的道理,何必要用那些并不是靠谱的方式来折磨我们自己呢?

养生的最大原则是生活有规律,睡得早起得早,习惯睡得晚的,起得自然也晚。这都是因人而宜的,没有绝对统一的标准。一定要早睡早起,身体就一定会好吗?真说不准。一定都要饭后散步吗?有的人走着走着,膝关节不行了,甚至到了要更换关节的程度。养生本身就是一个没准谱的事,根本也就没有一定之规。

养生的第二大原则就是善待自己,这主要是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而生活质量本身就包括了生活的多样性。如果我们一门心思就只顾着养生,这也不能吃,那也要小心。这边要谨慎,那边要留神。行动坐卧都得遵循养生的规矩,这样的日子有什么乐趣?束缚自己,就是束缚生命。我们当然不需要放荡不羁,不管不顾,但过于小心也未必就真是养生之道。

如果进入老年之后,身体状态尚可,最好的养生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年轻时有爱好,没时间,退休之后时间有了,如果健康还在,不妨多做自己的喜好之事,一来弥补了过去的遗憾,二来也觉得生活充实。如果丢掉这些乐趣,一心一意去养生,是不是得不偿失那不好说,但留下生命的遗憾那简直是一定的。如若身体状态不那么理想,估计再怎么养生也不可能恢复到完全没病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放松心情,一心养病,能动多少就动多少,能吃多少就吃多少,假如脑力尚可,还要不停地运动大脑。能读书就读书,眼神不行了,就听听广播。能说话就多跟人聊聊天。如果手还能动,也不妨写点东西。就是不能让自己完全闲得无事可做。真要到了卧床不起的时候,想什么也没用了,养不养生也不吃劲了。如果脑子还能动,就也不妨多动脑子,回忆往事,默念诗词,总得给自己找那么一点事做。

生命的珍贵在于它是一次性的。可是这也没有必要让我们拼命去挽留它,反正你也留不住。做有意义的事,做能帮助他人的事,这就是生命的意义了。至于它什么时候离开我们,这不是我们能操心的事,那不如干脆就不操这个闲心算了。当然,每个人对生命的意义理解都不一样,那就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做好了,只要不让自己觉得亏待生命,无端在消耗生命,那也许都是有意义的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937668.html

上一篇:当年的婚恋
下一篇:记述普通人的历史
收藏 IP: 123.119.75.*| 热度|

2 张云扬 徐令予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5: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