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中俄两国的胜利日晚会

已有 2751 次阅读 2015-9-5 04:26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中国胜利日晚会与俄罗斯的胜利日晚会有不少相似之处,都是在演唱当年战争年代创作的歌曲,这些歌曲在两国分别都是脍炙人口的,都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当然不同点可能更多一点,看一看这些不同点,或许更有意思。

我收集了2008年、2009年、2010年和2014年俄罗斯的胜利日晚会的完整视频。前三个是FLV格式的,最后一个是MP4格式的,而且是高清的。在前三个晚会中,2008年和2009年的晚会比较规范,或者说比较正统,是在剧场里表演的,是我喜欢的那种。而2010年的晚会是在露天广场举办的,而且加入了很多时尚的元素,可能是为了迎合青年人的口味。但由于在露天广场,总显得乱哄哄的,而且加入时尚元素后,原来战争年代的那个氛围就淡了许多。我觉得就没有什么意思了。

我最喜欢2014年这一台晚会。前三台晚会的标题就是“春天与胜利”,而2014年这一台晚会的标题是“唱吧,朋友们”。这倒不是什么主要的特色。以前都是一个人唱完另一个人唱,最多有那么一两个小合唱。而2014年是有点情节的。开始是歌唱战前苏联人民的和平生活,有三首歌。我熟悉的是《五月的莫斯科》,是第一首。三首歌后,就是法西斯德国突然袭击,苏联一片混乱。然后是广播中的斯大林对全体苏联人民的讲话。我听不懂,但我知道那讲话的只能是斯大林。后面的歌曲也都有一些情节相连接。有意思的是,有些歌曲,是过去拍摄的电影里的插曲,这些歌曲的开始就是播放这部电影的插曲片断,这些片断播放后,很顺畅地就由舞台上的演员接着唱。有的歌曲还让银幕上与舞台上的演唱者互相呼应,形成重唱,构成和弦,舞台背后大屏幕上就一直播放着当年电影的片断。我猜想,这些歌曲要么是当年拍摄电影中的插曲,要么是战后所拍摄的电影中创作的插曲。这些歌曲都非常好听,旋律美是最主要的原因。

不过,今年(2015年)的俄罗斯胜利日晚会又是在露天举行的,也通过情节把歌曲们都连接了起来。可是由于场面太大了,不太好控制,所以好多歌曲只唱了其中一小段,都没以唱完整。场面太大,对歌曲欣赏的效果肯定有影响。我今年就没有完整地去看这台晚会在网上的视频。

咱们自己的这台节目总的说来也不错。我的感觉是中段最好,头尾稍差。主要是开头和结尾部分所演唱的歌曲都是刚刚创作的。虽然创作者也很努力,也想创作得更好一点,但不知怎么回事,听上去就不是那么回事,所以给人印象不深,质量不太高。晚会中段演唱的都是老歌,听着熟悉、亲切,而且也很美。演员表演也很认真,很卖力气,像《延安颂》、《在太行山上》这些耳熟能详的歌曲本来就很好听,这次处理得更加气势磅礴,而且旋律优美,所以总的来说舞台效果还是很不错的。

其中有关国军抗战的舞蹈与歌曲的《旗正飘飘》,插进来显得有点突兀,四六不靠,上下接不着。可能因为这是一个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可是实在找不到好的方式来做那种无缝对接,结果就成了现在这副样子,这也确实让人无奈。另外,当年这些优秀的歌曲,真正为今天的年轻人所熟悉的实在不多,可能就像《游击队歌》和《大刀进行曲》,今天的年轻人大概还有会唱的。其他的歌曲如果要让80后的人们来唱,估计就没有多少人能接上来。而且有的歌艺术性很高,难度大,一般人也唱不了,如《延安颂》,就比较难唱,而且不太适于合唱。《太行山上》这样的歌还可以由群众来演唱,可是今天的年轻人别说会唱,可能有好多人过去都没听过。

而俄罗斯的胜利日演唱会,不管台上演员唱什么歌,台下的观众都能跟着唱。特别重要的是,不光老一代人会唱,中年人和青年人也都能唱。这实在很难得。而咱们在听这些歌时,老年人未必都会跟着唱,中年人或者青年人就更不用说了。这多少有点让人感到尴尬。我们过去在大力普及推广,让年轻人多学唱一些当年的抗日歌曲,或者革命歌曲,这方面做的工作实在太不够了。今后实在应该下一点功夫让年轻一代多学唱一些这类歌曲。

有一年59日胜利日,白俄罗斯演唱《胜利日》歌曲,领唱和独唱的是一位男演员。而在他身后,站着一群少年儿童,跟着他合唱。这是对下一代最好的传统教育,潜移默化,春风化雨。抗日战争中有不少适合儿童歌唱的歌曲,如《红缨枪》、《只怕不抵抗》等等。这次咱们的晚会就没有这样的歌,不知道是不是怕国民党方面对于《只怕不抵抗》这样的歌曲感到忌讳。还有《救国军歌》,也有“枪口对外,齐步前进,不杀老百姓,不打自己人”的歌词,表达出不满国民党当年“攘外必行安内”的政策,对国民党“不抵抗主义”的抗议。可是话又说回来,国民党在正面战场抗日是历史,而国民党的“不抵抗主义”也是历史。我们既然要尊重历史,不能只选择国民党爱听的来尊重吧?这次晚会,凡是涉及到不满国民党“不抵抗”的歌曲都没有选上,不知是不是因为这样的考虑呢?

咱们这台晚会,女演员虽然表演得都很努力认真,但有一样,有不少女演员都是纹了眉的,有的还纹了眼线。这实在与那个年代的女性形象差得太远。一看就不是当年那个时代的形象。这可能已经没招治了。纹了之后,好像不太可能给去掉了。观众一看,怎么会有描眉画眼的,这怎么会是抗战时期的革命战士?这也不可能是当时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形象。或许编导认为,这都已经这样了,改也改不了,去也去不掉,就只能凑合着吧。舞台上凑合也就凑合了。到了银幕或者荧屏上,那就不太好将就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918575.html

上一篇:从阅兵中的国产装备所想到的
下一篇:参加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年会(之三)
收藏 IP: 114.246.176.*| 热度|

2 吕喆 姬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8 04: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