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是坏人变老了,还是老人变坏了?

已有 3424 次阅读 2015-8-24 00:00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是老人变坏了,还是坏人变老了?这样的问题最近有的媒体似乎在发问。看来,最近有些老年人的作为让晚生后辈不太安心,有些老年人做事似乎有点出格。因此才会有此一问。不过,如果简单梳理起来,问题其实也不那么简单。

现在被非议的那些老年人,大多为刚进入老年时期的人们。一般是六十岁以上,七十岁以下。年纪再大一点的人,估计不太能做出多出格的事,当然什么事也不能绝对化。这个年龄段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经历过文革。我们不能说,凡是经过文革的人,就一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就一定不怎么样,这个结论不好这样下。但这样一代人,确实经历过他们人生的坎坷。困难时期吃不饱饭,上学时期闹开了文革,上不了学,刚刚十多岁就上山下乡。等回到城里又被迫待业。好容易摸索到一个工作,没干几年又被迫下岗失业。这么多坎坷与不公几乎都集中在一代人的身上,这事确实有点让人感觉不公。

当然,这主要是时代本身所造成的。而且,并不是这一代所有的人到了如今这个年龄,就必然具有一定的戾气,必然会做出某种出格的事。绝大多数老年人,在现在这个阶段,心情是平和的,不会跟年轻人争斤掰两。正因为他们经历得很多了,很多事都看开了,也看透了,所以他们中的多数人是慈祥的,是安静的,是与世无争的。

但这不能排除有少数个别人,对于他们经历的不公,确实存在一股怨气。这样的怨气会通过某些渠道与方式发泄出来。这些少数个别人,就可能做出某些出格的事,让年轻人不得不刮目相看。这当然是不好的,但这也是一种客观存在。

在我们小的时候,四十多岁的人,在我们眼中就是老年人了。那时候人们看上去确实很早就进入老年状态。我们车间的一个女支部书记,当年不过四十多岁,可是在我们眼里和嘴里,一律都是以老太太相称。五十多岁的人几乎绝对是老态龙钟。腰也弯了,背也驼了,走路要拄着拐杖,还喉了带喘。这样的老年人,你让他干点出格的事,他也没有能力做出来。现在毕竟时代不同了,老年人的健康程度比过去也高出不少。满面红光者有之,步伐坚强者有之,挺胸抬头走路者有之,还能干把子力气活的也同样有之。现在的健康老年人,由于身体条件远超过以往,所以在他们当中,如果有个别人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做出点出格的事来,也实在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有人就说,这样的老年人为老不尊。这样的结论还是不要轻易地下为好。有时候,老年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具体做法上有点过分,应该也是可以理解的。有的老年人,年轻时就气盛,脾气暴。到了老年,一时也难改,会看到有些老年人,甚至有时还是女性,会站在街上一通开骂。不定是谁招惹上她了,让她很是不爽。当然,在当街上骂人肯定是不对的。可是她这个脾气也有这么多年了,年轻时就这样,到了现在这个岁数,底气还是很足,虽然不如当年,但还不至于拦着她开骂。这当然需要劝阻,需要和言悦色,可是也犯不上跟她老人家脸对脸地对骂。这样做就不太好了,不太对了,是不是这个理儿呢?

现在社会上,尊老敬老的氛围从整体上还是不错的,有时我上地铁,就有不少年轻人给我让座。但我老伴腰腿不好,这让出的座我都先让老伴坐。待老伴坐下后,又有年轻人主动站起身来给我让座。这都让我特别感动和感谢。他们现在能做到这些,都是很自然,很正常的。这也让我感觉社会风气真是比起过去了,有了很大的变化。有个在国外的女同学,说她回国时,陪着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太太上地铁,愣是没人给让座。接着就抱怨国内这个文明程度如何不高。我说,可能你赶上了一个不太友好的时段。我说,有一次我上了最拥挤的一号线,有个女孩坐在我背后,我并没有看到她。她看到我上车后,主动站起来招呼我坐在她的座位上。我说,可能是我运气好,总能碰上这样的好心人吧。

现在社会上的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我们都还不知道如何应对。但总是需要来应对和解决这样一个问题的。老年人,从总体上说,还是属于弱势群体,需要社会多方面的关心与照顾。不过,从很多老年人自己的感受来说,他们往往更需要社会对他们平等相待,不要给他们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这就很够了。至于更多的照顾,也要因人而宜,不必一律一刀切。个别人也有倚老卖老,但那毕竟是个别人,不是老年人中的普遍现象。所以只要大家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我们这个社会还是相当美好的。

人在正常情况下,都是要老的。只是年轻人在未老之前,是不太能体会到的。年轻人总以为,老年阶段离他们还很遥远,而且他们也觉得如果他们到了老年,不会像他们现在看到的个别老年人那样那么讨厌。其实,这里可能会有不少的误解,也有更多的不了解、不理解。这个问题不太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彻底的解决,什么事看来都要慢慢来。或许如果我们找到一个能够加快双方相互理解的方式,这个问题解决起来就没有那么困难了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915424.html

上一篇:某二代与其他
下一篇:《一朵中国云》所引发的思考
收藏 IP: 114.246.164.*| 热度|

4 吕喆 周忠浩 李本先 王安良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23: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