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花木兰的品质到底是什么?

已有 13782 次阅读 2015-7-24 06:09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这几天,有关花木兰的声音多了一些。先是说花木兰是鲜卑人,不是汉族人,所以算不上民族英雄。后是说演员贾玲扮演的花木兰太胖了,似乎有损花木兰的形象。本来,这些说法都是无关紧要的,人们闲着没事,想说什么说什么,就当作八卦呗,何必叫真呢?

不过,既然说起这个话题,那么把相关的闲篇扯上一扯也是可以的。有个问题要澄清一下,花木兰的故事从一开始就跟民族英雄没有什么关系。《木兰诗》里主要是讲什么?不是别的,说的就是孝道。我们小的时候,母亲将《木兰诗》说成《木兰词》,估计那个时候是有不少人这样说的。后来不知什么原因,统一都说成是《木兰诗》了。“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这说的就是木兰的孝。整篇《木兰诗》的主旨就是讲的这个孝道。木兰出征后,在从军的路上,仍然想的是“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可见,《木兰诗》满篇都是女儿对爹娘的惦记,对爹娘的关心。既没有所谓战争中的英雄主义,也没有抗击敌人的雄心壮志。虽然木兰立了功,但也是只想“原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想早日见到爹娘。

《木兰诗》流传下来,在过去,主要是以此来宣扬孝道。为人儿女,就应该如木兰一样,一切为了父母考虑,一切为了父母而让自己做出奉献。这应该就是《木兰诗》的根本要义。后来常香玉演的豫剧《花木兰》,已经把这个主题变更了。豫剧《花木兰》是讲的男女平等,男人能做的事,女性也一样能做到。那个著名的唱段“刘大哥讲话理太偏”,就典型地突出了这样一个意识。唱词是这样的:

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享清闲,男子打仗到边关,女子纺织在家园。白天去种地,夜晚来纺绵,不分昼夜辛勤把活干。将士们才能有这吃和穿。你要是不相信啊,请往这身上看,咱们的鞋和袜,还有衣和衫,千针万线可都是她们连啊。有许多女英雄,也把功劳建。为国杀敌是代代出英贤,这女子是哪一点不如儿男。

豫剧《花木兰》与《木兰诗》所宣扬的思想已经完全不同的。这豫剧里,孝道的概念被淡化了,妇女能顶半边天的思想被强化了。这是不是就是所谓推陈出新的文化建设,就不太好说了。

好像也听说过,还有一部《花木兰》的民族交响乐,基本是以民间歌曲《木兰诗》为基调的。第一句乐段就是“唧唧复唧唧”,听着很熟悉,但是没有完整地听过,而且电台和电视台也很少播放过。好像还有一个舞剧《花木兰》还是叫《木兰从军》也记不住了。估计舞剧嘛,少不了爱情的桥段。可是从木兰诗里可以明确感受到,木兰从军的整个过程应该与爱情完全没有关系。试想,木兰从军,是女扮男装,生怕人家发现自己是女性,还怎么可能暗生情愫?这不是明摆着要暴露自己吗?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木兰从军,最是要提防男女之间的情事的。如果一旦被发现,纵然到不了欺君之罪,那肯定也是违反军纪的。等到了“归来见天子,天从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的时候,木兰更是不敢暴露自己的性别了,那真的就得算上欺君之罪了。木兰敢有这样的胆子吗?借她十个胆子她也不敢。但是作为艺术作品,一定不会放过这个方面的。如果在写木兰的故事时,如果没有爱情,那还有什么可写的?艺术家们再有想像力,也憋不出多少好看的东西来。所以在木兰的故事里一定要掺进爱情,虽然这即不可能,也不现实。

美国迪斯尼动画片《木兰》我没看过,无法评价,估计里面所说的一切,跟中国人的感情与文化体验关系都不大。不过,那个人物的造型倒是有点意思,是典型的单眼皮,小眼睛,比较符合汉族人的形象。虽然木兰未必是汉族人,但国外对于中国的印象多是这种样子。我有一种猜测,当然很不准确,只是一种猜测,就是汉族人里的基因里,应该没有双眼皮(即重睑)这样的外貌特征。中国人中凡是长双眼皮的,估计祖上都有外来民族的血统。汉族人应该主要都是双眼皮。这是瞎猜,没有根据的。

虽然人们对花木兰的故事有不同的解读,但这个故事本身是一个美好的故事,木兰的形象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都是很美的,很正面的。或许将来我们还会创造出新的更多的有关木兰的故事,也希望这些美好的故事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欣赏和快乐。

责玲对花木兰的恶搞,触碰了在人们心目中的花木兰的美好形象,这一点,贾玲是始料不及的。不过,话又说回来,贾玲的初衷还蟾民让花木兰更具有生动鲜活的特点,只是没想到碰到了人们的底线,这就有点得不偿失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907751.html

上一篇:女儿学琴
下一篇:在别人吐槽时,我们该做什么
收藏 IP: 111.196.191.*| 热度|

2 吕喆 姬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6 02: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