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军艺红星民族乐队演出观后

已有 3230 次阅读 2014-10-12 06:01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昨天晚上观看了解放军艺术学院红星民族乐队演出的民乐晚会。总的说来,晚会演出的曲目还是不错的。开场《丝竹新韵》是一首创作乐曲,但民族味道还是很浓郁的。京胡与乐队合奏的《夜深沉》最受观众欢迎。听过其他乐队演奏的《夜深沉》,击打的鼓声比较柔和,而军艺击打的鼓声十分强烈,一时有点不太适应。不知道这是不是也算是军队作风的一种体现。不过,京胡的演奏者乐感不错,节奏控制得也很到位,所以整个曲子的演奏很受欢迎。

四重奏《平湖秋月》本是一首广东音乐,小时候在京工大操场电影的时候,在电影放映之前,放映员总会放上一张唱片,《平湖秋月》是他经常放的曲子。这次军艺演出时,观众发现了一个问题,好像哪儿有点不协调。有的以为是四个乐器节奏不合,我听着不是这个原因,而是在弦乐、弹拨乐之外,有一支吹奏乐器,我没看清是什么乐器。就是这个乐器的音色跟那几个弦乐和弹拨乐不搭调。我是外行,但我觉得这就是配器方面的问题。不知道编配者是不是觉得不能光是弦乐和弹拨乐,得有一点吹奏乐。可是弄出来的这个乐器音色居然如此不谐,不知编配者到底是怎么回事。

接下来的《彝族舞曲》是一支老曲子,是解放后不久创作出来的,跟《瑶族舞曲》齐名。我特别喜欢《瑶族舞曲》,而《彝族舞曲》有多年没听过了。这次一听,觉得三支乐器搭配得非常和谐,古筝、琵琶和葫芦丝谁也不抢,谁也不让,听着就那么合适,那么协调。整场音乐会,就是《夜深沉》和《彝族舞曲》表现得最为出色。

接下来的曲目有点让人失望。一个是古筝独奏《箜篌引》,因为主持人说,是作曲家借用唐朝李贺的诗,而引发的联想而写的。李贺号称鬼才,他的诗有点鬼气,是难免的。作曲家也想用创作的旋律来表现这样的鬼气,似乎也可以理解。但是,咱们毕竟听不懂。我想不明白的是,作曲家在这支曲子里到底要表现什么?我们听不出来,估计也没多少人听得出来。演奏者估计也得经过作曲者反复引导和讲解,才能用自己的理解来诠释这支曲子。过去曾经听过古曲《高山流水》,但不能确定,那真是俞伯牙当年弹奏的曲子而流传下来的吗?还是后人自己重新再作,只是借用此名而已呢?反正作为今天的人,听《高山流水》也就是听个意思,估计没人听得出锺子期的感受来。所以,音乐会演奏《高山流水》只是让听众大致了解一下,并不真的能让听众真正欣赏得出这首曲子。而这支所谓《箜篌引》到底能让听众听出什么来,我辈愚钝,实在无法欣赏。

再一首是二胡独奏《蒙风》,还是有钢琴伴奏的。主持人介绍说这里有流行音乐的风格,当然也带有蒙古族的音乐因素。蒙古族的音乐因素,倒是听出一点来,可是所谓流行音乐的风格,我总觉得跟民族音乐搭不上调。演奏者倒是很放松,演奏时很是自我陶醉,可是实在没听出来这支曲子到底要表现什么。这就很让人气闷。

接下来的扬琴独奏《狂想曲》更是模仿西方现代派音乐的典范。表演者也类似于西方演奏者的模式,完全没有中国民族音乐的舒缓与流畅,看上去就是两个字,较劲。我就不明白了,中国的民族音乐表现形式,到底应该怎么表现民族风格和民族情感,这到底是不是一个问题?现在听到这几位作者的曲子,看来这还真是一个问题,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当年,上海音乐学院用西洋的小提琴协奏曲来表现中国的《梁祝》,是洋为中用的一个很好的范例。而现在有人用中国的音乐形式表现出来的似乎并不是中国的东西,那么他想表现的是什么呢?没有人知道。这样的曲子明显在现场也受到听众的怀疑,不少人觉得是不是自己的音乐细胞不够,听不懂这样的民乐?

后面的二胡独奏《云梦彼端》也是同样的毛病。那个扬琴独奏用的是一个没有中西色彩的名字《狂想曲》,而这个《云梦彼端》可是看上去,完完全全是中国的主题。云梦大泽,自然是中国的地方。可是二胡演奏者的演奏方式和音乐的旋律(其实没有什么旋律),就是像是一堆音符随机地堆砌在一起。主持人说,这里运用了摇滚的因素。为什么要用摇滚的东西,摇滚到底能不能表现中国情感,至少在这支曲子的演奏中找不到答案。演奏者的手法与表现,用北京房山农村农民们的说词,就是两个字,“内抽”。由此可以想象这样的曲子和这样的演奏形式能给听众带来什么。

后面的琵琶独奏《渭水情》和阮族三重奏《丝路驼铃》算是又回归到民族音乐的基调上来。刚才很不舒服的感觉才逐渐散去。民乐就应该是这个味道,这听着才算顺耳。且不说这两首曲子创作的水平是不是有多高,但这算是正经的民乐呀。

笛子与乐队合奏的《秦川抒怀》还是很不错的。笛子演奏员吹奏得非常出色,表现的手法与曲子的主题非常和谐,这支曲子赢得听众非常热烈的掌声,不知是不是对前面几支莫名其妙曲子表达的一种抗议。

最后一支合奏曲也是创作曲目,是表现部队生活的《快乐的哨所》,曲中使用了大量西部地区少数民族的音乐素材,表现方式也比较传统,是快板——慢板——快板的三段式结构。而且各个主题都让不同的乐器轮番上场,弦乐乐器、弹拨乐器、吹奏乐器分别上场,表现同一个主题或者不同的分主题。出人意料的是,打击乐的鼓手在单独击鼓表演时居然得到现场听众最热烈的掌声。当然,鼓手的表现确实也很出色,但其他演奏员的表现也都很棒。估计听众们对这种热闹的方式还是很认可的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834965.html

上一篇:高考文理不分科之后
下一篇:中美交往之各自的思维特点
收藏 IP: 114.246.174.*| 热度|

2 武夷山 李伟钢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7 22: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