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当听到台湾校园歌曲的时候

已有 4750 次阅读 2013-10-17 19:07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台湾, 校园歌曲

80年代,台湾校园歌曲传进大陆,宛如一股清凉的风。我们有的同学说,过去咱们听的都是像“东风吹、战鼓擂,现在世界上究竟谁怕谁”这样的歌,全是硬梆梆的。现在有这种轻柔的歌传进来,真是别有一番风味。

当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常播送一组台湾校园歌曲,像著名的《乡间小路》、《捉泥鳅》、《兰花草》、《橄榄树》、《小茉莉》等,这类歌曲不仅轻柔,而且很纯净。不像那些净是爱呀,爱得死去活来的情歌,听着腻得很。虽然当时也不太能体会这些校园歌曲内在的情感,但总的感觉是不错,能够接受。因为年轻人心中的那种纯净是有共性的,能够引起共鸣。不过,那时我也毕竟是过三十岁的人了,听这些歌,肯定与二十多岁的人的感觉不太一样。唱《乡间小路》的叶佳修,这个名字至今还能记得。还有一个唱歌的女生,好像是叫邰兆梅,也不知道人家的名字是不是这样写的,只是听着广播里念的是这样的字音。

当时家里有一台双卡收录机,其实放录音的时候很少,主要都用来听广播。每当在广播里听到这组校园歌曲时,我都会静静地听完,每次大约三十分钟,而且中央台好像在这一组编辑好的台湾校园歌曲之外,很少再编辑过这一类台湾校园歌曲。

与此同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还编辑过一组日本黑鸭子男声重唱的歌曲。后来咱们大陆这边组成一个女声的黑鸭子小合唱组合,不知为什么要用日本人曾经用过的这个名字。难道黑色鸭子发出的声音比起白色鸭子或者花鸭子的声音要好听些吗?还是只有日本才有黑色的鸭子,而咱们这儿很少见到?我弄不清楚。日本的黑鸭子男声小合唱的组合唱过很多有名的歌曲,我记住的只有《邮递马车》、《森林水车》等。他们的和声确实好听。当时对日本似乎还没有今天那么反感,而且这个小合唱组所唱的歌也是比较纯净的那种。、

邓丽君的歌似乎在此之后。我最初没有关注过。但街面上的各种店铺,门口的扬声器里都在播放邓丽君的歌。我偶然听到,感觉是翻唱中国民歌的比较多。而且我有一种逆反心理,越是大众正在追捧的东西,我越是不想感兴趣。所以,我跟邓丽君的歌就错过了,至今仍然如此。

后来不知怎么回事,1991年出国时,国内的娱乐界还相对比较沉静。等到1992年回来时,发现一下子娱乐新闻和娱乐记者们成了各媒体的主要角色。追星族们所有的特点,在这些娱乐新闻和娱乐记者那里都存在着。什么港台明星的生日、星座、爱好等等各类八卦新闻,都能登上各种媒体的重要位置。当时对媒体对港台明星的如此追捧实在不理解。他们唱的歌有什么好的?说音质,根本比不上咱们那样唱民歌的歌唱演员,说歌曲旋律,也比不了咱们的民歌好听。所以对所有港台明星,总的感觉就是排斥。

更要命的是,大陆新起的歌星们都要模仿港台歌星。一个在沈阳长大的歌星,非得一口港台腔不可。也许这也是唱片公司所要求的,为的是争一个卖点,能多捞些钱。也许是歌星本人也情愿的,为的是争个人气,今天说就是博个眼球。但是,别扭就是别扭,别扭怎么也弄不出个顺溜出来。那时,女儿的同学们嘴里也整天都是这类八卦新闻。幸好,女儿后来参加了他们学校的合唱队,受到正规音乐教育的影响,她很快就对港台歌星们失去兴趣了。我也为此感到庆幸。

大陆的流行歌曲如果说有比较好时候的话,那也就是谷建芬他们那一代所创作的歌曲在电台里传唱的时候。那些歌曲带有中国大陆的气魄或者气势。歌词也健康,旋律也优美,要论水平,比港台流行歌曲强得多了。只是这样一个时候并不太长,因为在唱片市场,更准确的说是音带市场,更多的消费者是青年一代。当时的青年一代,他们更喜欢时尚的港台风格。所以谷建芬们抵挡不住港台的进攻。不知道这是不是也算作劣币驱逐良币的一种表现。

现在港台音乐基本又都退回到港台去了,港台流行歌曲在今天大陆基本找不到多少饭辙了。而以模仿港台为生存模式的大陆流行歌曲,也基本处在半死不活的状态。其实道理很简单。音乐与其他任何艺术形式一样,都需要从人民群众那里,从基层生活那里汲取养分。当年的台湾校园歌曲之所以优美纯净,也都是从最基层的生活中吸收营养的。而后来大肆泛滥的港台流行歌曲,基本都是宣扬滥爱,即泛滥的爱情的那种,没有生活,脱离群众,自然江河日下了。而模仿这种模式的大陆流行歌曲,走向这样的归宿也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733752.html

上一篇:基础教育——表扬与惩罚
下一篇:什么叫“按生产要素分配”?
收藏 IP: 114.246.175.*| 热度|

3 应行仁 朱晓刚 biofan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1: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