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话剧表演艺术家于是之走了。对于北京人艺,也许是我孤陋寡闻,总觉得它应该是中国最好的话剧院团。小时候,没少听北京人艺的话剧录音剪辑。像《伊索》、《胆剑篇》、《蔡文姬》等,还有至今可能很少有人提起的《改行》。那时候,《茶馆》倒不怎么经常在收音机的广播里出现,只是在改革开放之后,这才露脸露得多了起来。
人艺的著名演员,除了于是之以外,还有董行佶、刁光覃、周政、舒绣文等。而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我看过的话剧,而是从话剧改编的电影《以革命的名义》,其中列宁是由人艺的周政扮演的,而另一个男二号就是由于是之扮演的捷尔仁斯基。当时学校组织我们去看这部电影,而扮演两个小孩瓦夏和别佳的则是儿童艺术剧院的两位女演员,只是我记不住这两位演员的名字。也许那是我第一次看到于是之的表演,反正觉得列宁和捷尔仁斯基演得都挺像的,虽然当时还不错没看到过苏联电影里的列宁与捷尔仁斯基的形象。后来是在《列宁在1918》里看到了这两个人物的形象,可是那时又看不到《以革命的名义》了,于是也就无法进行对比和比较了。
在《以革命的名义》里,有一句著名的台词,就是“以革命的名义想想过去,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这句话的前半句是瓦夏说的,后半句是列宁加上去的。在文革前后,这句话没少被各种场合多次引用。《以革命的名义》里还有一个角色,是个小伙子,叫亚什卡。他是个到处流浪的小伙子,后来加入了革命的队伍,但很早就牺牲了。他自编自唱了一首歌,歌词是:有个孩子,住在河那边,从小失去亲爱的爹娘,他快乐的像春风,自由得像飞鸟,他轻轻地唱着一支歌,热带的地方啊,热带的地方啊,它一直是我的向往……。这最后一句记得不太准确了,因为时过已经五十年,想记得那么清楚,已经不太可能了。只是参加革命后,亚什卡把他的歌改了词:热带的地方,热带的地方,它已不再被我向往,在伟大的俄罗斯,在祖国的土地上,我已经找到新的方向,为人类的自由,为崇高的理想,……再往后也想不起来了。
话扯得有点远。再回到于是之这里。其实,除了在《龙须沟》里程疯子的形象之外,于是之在电影里还留下另一个清晰的形象,虽然这个形象在当时看来并不光彩。那就是《青春之歌》里的余永泽。也许是那个年代的局限性吧,余永泽这个形象有点脸谱化。这其实不能怪于是之,是那个时候的导演也为时代所限,不得不这样来描写这个人物。但即使如此,余永泽的形象还是很鲜活的。在电影里,余永泽是个有正义感的青年,但是他并不热衷于参加革命。结果,在电影里,余永泽成为革命者卢嘉川被捕牺牲的间接责任者。
我在剧场里看到于是之表演的戏是老舍在1958年创作的话剧《女店员》。于是之在里面演一个老人家。这个角色并不是戏里的主角。他一上台,他一身便衣棉袄棉裤,腿上绑着腿带,那几步走,就活脱脱地就是一个生活在北方的普通老头。那年,于是之应该不到60岁,他演的老头一看就得有70多岁了。
《女店员》里,女主角是由尚丽娟扮演的,男主角是由米铁增扮演的。米铁增是在一部表现农村管乐队的电影里扮演吹小号的那个男演员。尚丽娟后来不知去向,反正我印象里,人艺的女演员里,没有什么特别漂亮的,但表演上却都是一流的。文革前,人艺有两位女演员,刚暂露头角,就被文革给打断了。一位叫悦怀怡,另一位叫杨桂香。后来悦怀怡给一些影视作品配过音,却再没有出现过形象。杨桂香则在《编辑部的故事》里扮演过一位作家的妻子,只是醋兴十足,对牛大姐大打出手。
于是之另一个性格鲜明的角色是在四人帮被粉碎后,由苏叔阳编剧的《丹心谱》里扮演的一位老中医。于是之扮演的角色也不是男一号,可是他的性格特点非常鲜明,所以给我的印象比男一号郑榕扮演的那位中医给人的印象更深刻。只是这部戏我也是从收音机里听到的,没有去现场看过。
《茶馆》我看的是电影,对于是之在影片中的评论已经很多了。我也是由于看得时间比较早,而且也不太懂表演艺术,所以无从评论。其实,人艺的表演艺术如此之高,主要是演员们功夫下得深,深入生活,深入群众,钻研业务,那功夫深得绝对不是一星半点。人家除了表演艺术高,艺德也好,没听说过什么乱七八糟绯闻的。现在叫绯闻,过去叫桃色新闻。反正不是什么誉美之词。现在的各种大小星们已经对这种不光彩的传闻无所谓了,甚至也愿意有点这类传闻,以便提高知名度。这些星们跟老一代艺术家实在没法比。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655311.html
上一篇:
从生物界的适者生存说起下一篇:
日常生活中接触的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