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考研!考研?

已有 3379 次阅读 2019-12-8 09:08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一年一度,有媒体又开始关注考研话题。这个话题似乎年年都要说,年年说不尽。确实,这是很多人关注的一场考试,媒体想不关注都难。所关注的方面无非就是那些非985、非211的高校,他们的学生考研的方方面面。一般说来,这些高校里的学生,要考研,似乎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

一个是面对大量的推免生。现在各个高校的研究生招生单位,越来越想要更多的推免生,即由学校推荐且免试读研的学生。这类推免生,多为985211高校中的佼佼者。他们一般都是本专业考试成绩或者绩点累积数名列前茅的学生。这类推免生不是随便糊弄出来的。人家确实有硬功夫。而那些非985、非211高校的学生,面对大量招生单位已经确定下来的推免生名额,他们能够挤进去的空间更狭小了。这让不少这类考生十分沮丧。他们觉得这些推免生所占有的名额对他们这些需要考试的学生不太公平。可是对于招生单位来说,推免生的质量还是有保障的,而要通过考试才能入学的学生,其质量多半是有风险的。

这样的说法,也不是完全没有根据。有些非985、非211学校的学生,所报考的研究生专业是本校不曾开设的。他们在校学习的主要精力,都放在突击复习和练习大量考研所需要科目的课程上。而对于他们报考的专业本身,他们受到的基本训练是严重不足的。虽然他们在笔试成绩上,有可能比较突出和耀眼,但是真的一接触到实际的学习之后,他们的弱点就一下子都暴露出来。在后续的学习方面,他们会感到力不从心,非常吃力。那种痛苦也是很难想象的。

就招收研究生的高校来说,他们对于这种只在本科阶段突击学习研究生考试课程的学生也很挠头。就目前来看,除了推免生外,在报考的学生中,能选出质量上乘的学生难上加难。面对那种靠笔试成绩上线的学生,招生单位很难判断他们的实际水平到底如何。况且,现在研究生招生名额虽然不是太多,但在推免生之外,总还有一些需要从报考生中录取。可是这些报考的学生中,哪些真正是有水平的?哪些是只凭笔试成绩哄事的?一下子都不易判断。我听说过不少专业在招生时,看到他们的笔试成绩很不错,以为可以取到理想的学生。没曾想,他们入学后,在学习上的表现实在难以恭维。导师很失望,学生很忐忑。两方面碰到一起,对话都很难,怎么可能不尴尬?

可是,那些非985和非211高校的学生,他们要争得一条更为宽广的出路,他们要改变那种看不到更好出路的状态,他们想要翻身,为自己争得一条更为通畅的出路,他们认为,一定要考研。当然这是指的一定要被录取。可是,他们自身的先天不足,确实也妨碍着他们的这番雄心壮志。他们埋怨着诸多不公,但还是要硬着头皮往前冲。也真是难为了这些孩子们,看到他们这样的景象,着实让人心疼。当然,也有个别的幸运者,说幸运,也是因为这些个别的学生确实非常努力。我认识一位学生,二十多年前,她原来是专科生,经过个人努力,专科升为本科。那时她们那一班三十多名专科生,只有她一人升到本科。她本科毕业后,参加了工作,但仍然不忘学习,立志考研。在她自身的努力下,终于因为成绩出色,考取了一所名校的研究生。后来她去做了什么工作,我不太清楚,但应该不会很差。只是这样的学生毕竟还是太少了。

可是现实仍然是那么残酷。学生那一方面是拼命挣扎,而招生的另一方面又如巨石挡路。很多想通过考研来改变自身命运的学生感到气馁,不得不在多次考研失败后放弃。有学者说,我们现在能够有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命运的通道还是太少了。或许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那位学者的意思是说,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自己在工作上的努力和创下的业绩,就应该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只是在现实中,这样的环境还没有完全到来。

当年,恢复研究生招生考试的初衷似乎是,研究生应该是科学研究的国家队。那应该是一种很高的层次。现在来看,因为进入这个队伍的人数与日俱增,比本科生招收的数量并没有少太多,所以科研国家队的概念已经基本没人再提了。现在,有的硕士生几乎等于本科的大五年级或者大六年级。这些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似乎只是跟在本科学习一样,只是在上课,然后去参加各种培训班。至于对于自己专业所需要面对和解决的课题,似乎并没有太大的兴趣。硕士生如此,有的博士生似乎也好不到哪儿去。有的导师就曾吐槽,有的博士生整天不是睡觉,就是玩游戏,要不就是外面接私活挣钱,就是不能好好做学问、做课题。听到这样的吐槽,不免让人感到悲哀。

那些想通过考研来改变命运的学生,如果通过考试真的进入到研究生学习阶段,他们会面临着什么产的境遇?也会那些昏昏噩噩吗?那岂不是害了自己?所以,研究生的教学与培养方式要改变这种混日子的状态,同时是不是也要真的讲究质量,做到宁缺毋滥?不过现在看来,要做到宁缺毋滥已经很难了。滥竽充数似乎已经成为了常态。

公众号.jpg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1209197.html

上一篇:减负,还是不减负?
下一篇:认知介入治疗
收藏 IP: 221.216.47.*| 热度|

5 王安良 郑永军 李明阳 李学宽 段含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9: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