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欧洲统一之梦能实现吗?

已有 2429 次阅读 2019-3-3 08:48 |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在二战刚刚结束后不久,丘吉尔就忙不迭地在美国发表了一篇公开指责苏联与共产主义的演说,史称“铁幕演说”。在这篇演说中,丘吉尔毫无根据地指责苏联和共产主义的扩张,企图挑起苏联与西方世纪包括与美国的仇恨。据说,丘吉尔的这篇演说也是在当时的美国总统杜鲁门的授意与暗示下进行的。

曾经有人分析过,杜鲁门的前任罗斯福,其战略思想与杜鲁门完全不同。杜鲁门只是个高中生,他根本不懂也不打算理解罗斯福的战略思想。在罗斯福离世后,他继任了美国总统的职位,但他的战略思想比起罗斯福,格局要小得多,眼光也近视得多。

杜鲁门仇视苏联,除了有意识形态的原因之外,也有利用与苏联的对恃,而加强与扩大对西欧诸国的剥削的意图。他的所谓马歇尔计划,表面上是在帮助西欧诸国在战后恢复经济,但马歇尔计划不是无偿援助,美国在欧洲的巨大投资都是要有回报的。

当时的苏联严格说来,并不想与美国立刻就处在直接对抗的局面中。苏联确实在二战后,势力大增。特别是苏联红军解放了东欧好几个国家,也帮助这些国家建立了共产党政权。但是,苏联自身的沙文主义和利己主义也让东欧这些社会主义国家感到不快。而美国借着与苏联对恃与紧张的局面,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对苏联施加了强大的军事压力。苏联在这样的情况下,被迫反击,建立了华沙条约组织。两大军事集团的对立由此开始。不过,在当时看来,美国处于攻势,而苏联处于守势。但是美国与西欧一直就强调苏联的侵略性和进攻性,为北约的存在写上一笔背书。

美国当时的战略重点一直在欧洲。美国在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建立了一系列的军事基地。这些军事基地有对抗苏联的意义,也有弹压德国、意大利等前轴心国的意义。更重要的是,美国利用这样强大的军事存在,拼命地在薅西欧身上的羊毛。对此,西欧各国其实在内心是不满的。但是在美国强大的军事存在面前,他们也无可奈何。

战后不久的1950年,法国与德国酝酿建立一个欧洲煤钢生产的超国家管理机构。后来,这个机构就演化为欧洲共同市场。这也是欧洲共同体与欧洲联盟的前身。这种共同体或者共同市场,除了要减轻西欧各国贸易之间的关税,降低生产与贸易成本之外,更有要把欧洲组合成一个广泛的政治经济共同体的打算。而成立这样的共同体,其中的一个目的也想要摆脱美国的控制这样的想法。

但是,美国是不可能真的允许欧洲成为一个政治经济统一体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当欧盟开始发行欧洲单一货币——欧元的时候,美国利用北约发起了科索沃战争,一下子就把欧元的势头给压了下去。

冷战期间,美国和西欧一天都没有放松对苏联和东欧各国实行和平演变的手段。只是在苏联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当政期间,这二位毕竟还是从卫国战争中走过来的。他们和德国法西斯战斗过。而之后的戈尔巴乔夫就不同了。他是苏共二十大的孩子,即在苏共二十大反斯大林的宣传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领导人。他嘴上虽然能背诵列宁的许多论断,但他完全没有国际政治斗争的经验。更何况他本身也并不是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苏联断送在他的手里一点也不奇怪。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一大批原华沙条约集团的国家加入了欧盟,有的也加入了北约。但欧洲内部的向心力并没有增长。老欧洲,即原西欧诸国,对美国的离心力日益增强,而新欧洲,即一些东欧国家,则更倾向于对美国的依赖。新老欧洲之间就存在着裂痕。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一直到2017年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美国与欧洲各国的矛盾在不起眼中一点点加深。当然,大面上的一致还是要有的。但是在背后,这样的一致只能是样子货。在伊核协议问题上,包括最近对华为的态度选择下,美国与欧洲越来越难以同调。

在奥巴马当政期间,美国的战略重点从欧洲转移到亚太地区。难道美国会放弃欧洲的利益吗?应该不会。主要是因为美国一些人认为,中国的崛起对美国实在是有太大的威胁。所以欧洲那头暂时放一放,美国以为问题不大。先腾出手来整治中国才是要紧的事。但美国在亚太虽然搞出了不少小动作,但在亚太地区没有什么收获。这时在欧洲,情况变得严峻起来。欧洲诸国中,特别是老欧洲,越来越不听招呼,这让美国非常恼火。虽然新欧洲还是在力挺美国,但这些东欧国家一是数量并不太多,二是经济政治力量也算不上有多强,能给美国的支持与帮助都很有限。所以美国还是更希望西欧国家回到与美国保持一致的轨道上来。

欧洲自己现在也麻烦颇多。内部不和,但又不想放弃欧洲统一的目标。但是,在处理与美国的关系上,几个主要的西欧大国现在都跟美国的关系疙里疙瘩。欧洲联盟还会维持下去吗?欧洲国家会跟美国真的掰了吗?北约还会存在下去吗?会散伙吗?虽然现在看不出有散摊子的可能,可是在十年后、二十年后呢?谁能说得清?

公众号.jpg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1165295.html

上一篇:养老的话题
下一篇:留学中的压力带来的风险
收藏 IP: 221.217.61.*| 热度|

1 王安良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22: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