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肯定与否定

已有 2347 次阅读 2018-1-6 10:39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在今天的网络上,人们意见的分歧是相当大的。一件事,有人说好,必定会有人说不好。一项政策,有人欢迎,也必然有人不欢迎。意见相左之对立,有时简直让人难以想象。这里肯定是由于利益关系的不同、立场的不同而产生出这样的分歧。但也不缺少就有人成心抬杠,你说黑我偏说白,你说左我偏说右。不过这样的人虽然有,但其观点也不太容易站得住脚。

社会本来就是五颜六色的,不全是光明,也不全是黑暗。有阳光的地方必然就有阴影,有黑暗的地方必然也蕴含着光明。这本来就是客观世界的本质规律。只是在目前,对中国发展过程的种种事件,一般说来,持基本肯定态度的观点,并不否认同时存在着问题。而持基本否定态度的观点,基本不承认有什么成绩,而喜欢说得一无是处。

为什么会这样,现在没有找到根本性的原因。但据分析来看,持肯定观点的一方,一般心态相对平和,看问题也比较冷静。这一方了解到国家发展的不易,了解到人民奋斗的艰难。同时也看到国家之大,问题之多,情况之复杂,怎么可能没有问题?而且,这一方观点对国家的未来也是有信心的,不会因为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就认为国家没有希望,就是一团漆黑。

持否定观点的一方似乎更为激烈。在他们看来,过去的一切都是错误的,都要全部否定。一切都要推倒重来。他们这种极端,让人很难理解。如最近放映的某部电影,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当然各有各的理由。当有些提出对这部电影的批评意见时,特别提到当时社会虽然有不少阴暗的因素,但整个社会并没有像电影中所描述的那么黑暗时,不赞成这种意见的观点就会说,你们那里没有这样的现象,不等于别的地方没有。文艺作品嘛,总要有典型的代表。这样一说,似乎对电影持批评意见的观点就无话可说了。确实嘛,全国那么大,谁知道哪些犄角旮旯没有垃圾,你怎么能否认垃圾的存在?话是这么说,并没有错。但如果再进一步分析,情况似乎并没有这么简单。

文艺作品是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固然,理性的观众或者读者看到这类负面因素集中的典型形象,会认为这不是全面完整的形象。但是对于大多数观念或者读者而言,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都具有如此冷静的理性,他们就可能认为,当时全国就是那样一种状态,国家就是那样一个样子。这样来看问题,能够指责观众或者读者吗?这样的指责显然不公平。

问题还是在于作品的创作者。前面说了,世界或者社会都是五颜六色的,有明有暗的。但是如果你把灰暗色的色调作为你作品中的唯一基调,你看人看的就是这样的基调,而有意识把其他色调都屏蔽起来,这算什么做法?这样做公平吗?公正吗?

就像一个美女,相貌、体形都无可挑剔。但这是不是真的无可挑剔,也不是绝对的。如果把她的脸部无限放大,总能找到瑕疵。只有人工制作的机器人,其面部才可能没有瑕疵。可是这样一来,谁会认为那机器人是有真生命的?谁会真的去喜爱这没有瑕疵、但也没有生命的机器人?人们恐怕还是更喜欢有瑕疵但却是有着真实生命的美女。如果我们的文艺创作者,把镜头就对着这块瑕疵,而且逐渐放大,反正现在的技术手段要做到这一点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到了最后,镜头的全部就是这样一块瑕疵,你别说在这个镜头里看到美女了,就连美女的眼睛、眉毛、鼻子等根本就看不见。你会认为这样一张图是在向观众们展示什么意思?是不是如鲁迅所说,红肿之处,艳若桃花;溃烂之时,甘如乳酪?

那些对我们国家持全面否定的观点,为了证明他们观点的正确,恐怕就是喜欢用这样的手法来描述我们的国家,描述我们国家的历史,描述我们伟大的领袖,描述我们英雄的人民。你似乎不是说他所说的都不是真的。当然,不否认有人在其中造谣,这也是这类人的手法之一。但他们更喜欢用放大缺陷的做法,以偏概全,告诉人们,这些缺陷就是我们的全部。因为在这张无限放大瑕疵的图片里,你除了看到的是丑恶之外,别的什么也看不到。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于那些不谙世事的年轻人来说,他们还能看到丑恶之外的别的东西吗?

他们这样的居心是险恶的。对这种险恶,我们必须给予揭露。我们从来不否认我们存在的问题,不否认我们犯过的错误,不否认我们存在的缺点。同时,我们更不能否认,我们自身的力量,不能否认我们自身的勇气,不能否认我们曾经经历的,以及正在奋斗的历程。我们的力量、我们的勇气、我们的奋斗也就是要解决和克服那些问题,纠正那些错误,改正那些缺点,为了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我们不能允许那些一叶障目的鬼话欺瞒着我们的青年,欺瞒我们善良的人民。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1093370.html

上一篇:社会科学是不是科学?
下一篇:从《芳华》看歧视
收藏 IP: 114.241.15.*| 热度|

1 吕喆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 07: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