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科学网上和年轻人交流互动真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情。我开通科学网博客时间不算长,但是一些“主旋律博文”也能得到一些年轻人的喜爱,这是我原来没有想到的。原来以为,面对当下“物欲横流”“物质至上”社会,一些年轻人会偏离正确的价值观,他们“愤世嫉俗”“是非不分”。然而通过交流和互动,事实改变了我对年轻人的这种“世俗偏见”。为了表示我对年轻人的真诚,我想不断将自己的一些经历告诉他们,供他们学习、生活参考,应该算是一个社会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讲应该感谢科学网提供了这个发挥我余热的平台。
我在与一些年轻人交流及看到一些年轻人的博文流露出科学研究过程的彷徨心态。这个称为“彷徨心态”有的出现在大学本科将要结束,在选择是否读研时;有的是已经进入硕士阶段,进入科学研究大门时;有的纠结于是否硕博连读;有的彷徨于是否选择出国读研等。对这类彷徨心态的解读不好用少数文字讲清楚,往往要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为此,决定写一篇博文来阐述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不一定正确,仅供年轻人参考。
我理解科学研究彷徨心态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属于年轻人说的选择经历中的彷徨,它属于年轻人成长过程的经历,随着年轻人成熟,将会伴随不同形式的“彷徨心态”。另一类属于已经进入科学研究圈子的人,在长期研究过程中就某些科学问题寻找答案中经常遇到的彷徨,这是科学研究内在本质决定。这应该属于大多数科研人员都经历过的彷徨过程,属于正常现象。这篇博文当然指前者。我稍微剖析了一下,年轻人最常提及的彷徨现象呈现多样化特点。在“师生夜话”中好像出现过:选择是否读研究生时的彷徨!是否选择硕博连读研究生的彷徨!有的想终止硕博连读,选择出国攻读博士学位等。我一位在北京大学读研的学生就碰到这种情况。她当时免试属于硕博连读,后来只想读硕士,博士希望到国外读。她羞于向老师开口,后来老师知道后,曾说:你是将这儿当成跳板。但是好在他的老师还是通情达理,最后放行,现正如愿以偿在美国MIT读博士。
正在上研究生的年轻人碰到不如意导师的彷徨!甚至还有研究生专业与自己兴趣不一致的彷徨!选择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的彷徨!我总结这一类彷徨大体可以归于年轻人阅历浅,缺乏足够的信息和获取信息渠道及难以准确判断信息价值等。由于调研不周到,没有选择到如意的导师,这种情况可能属于常见。对这种类型的彷徨,我的看法是一个研究生固然有一个导师,但他/她一定不属于这个导师的私有财产。很多年前我们这儿一位系书记在研究生座谈会上听研究生说他的导师不喜欢自己和别的老师接触。这种导师过于封闭,缺乏研究生导师基本的品质和素养。当然背着导师干私活赚钱,而影响自己学业的情况不属此列。其实学生多和其他老师交流,对学生的学术成长非常有利。所以面对自己导师不太如意时,你的积极主观能动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当不能更换导师时,你就要多与周边老师交流,更要和国际同行以各种方式交流以弥补你当初导师选择不当的损失。
还有心里因素对某些现实状况的不适应产生的彷徨终归属于年轻人科学研究经历初期,确实属于正常现象。一个淡定的人一定不是“与生俱来”,是经历一个长期历练的结果。因此,心里因素导致的彷徨还是需要慢慢磨练,总该有个过程,当然因个体差异这个过程持续时间大不相同。所以选择不当带来彷徨需要认真对待。例如,有的人由于在选择学科专业和导师方面不慎,导致第一次选择不尽人意。大约10年前,我曾经接受过一个学生的咨询,他的硕士研究生学校不如人意(无奈之举),我只好建议他努力完成硕士研究生经历,将更高层次学习愿望放到博士阶段实现。后来这位学生坚持在一个普通二本学校读完硕士研究生后如愿考上清华大学博士。有的人在研究生期间对自己导师甚至自己课题组的学术氛围不满意,我建议他们要正确对待这个棘手问题。因为,在我国特色传统文化中,如果不能融入到这个集体中,你的生活学生会很痛苦。当然至于学习研究思维训练不应该只限于自己课题组和导师,要学会与国内外同行广泛交流,结识更多学术同行,这是你学术成熟的标志,会使你的研究如虎添翼。有的苦于自己所在学校或研究机构是“几流”而彷徨及对前途丧失信心。其实我在多篇博文中谈到这个问题,在“一流”机构进行科学研究是科研氛围和平台好,这当然很重要,但毕竟属于外因,好的科研条件并不能保证其中所有人成果丰硕。至少从我及我的学生经历完全证实一个人人皆知的道理-“勤能补拙、天道酬勤”。我也亲自见到所谓“不入流”大学(我老家)的个别老师成果丝毫不比一些“重点”大学老师差。你只能以“顺其自然、随遇而安”心态来应对眼前很多不公正和不公平的事情。有句话说的很实在,你无法改变现实,而只有采取积极态度面对现实,让自己变得强大。
总之,在一个人的科学研究经历中会面对多样的彷徨心态。随着你的阅历增长和心理成熟,彷徨心理会逐渐转变为淡定心态。回忆我年轻时,自己继承了父亲比较急躁性格基因(当然父亲思维敏锐、办事果断和干练性格也让我受益终身),在对待一些事情上往往出现浮躁心态,面对不公时容易产生暴躁情绪,但是由于自己毕竟是一名大学老师,碍于面子不便暴露,这样往往造成“内心煎熬”,这可是很伤身啊。这种急躁心态有时是对某个问题缺乏周密的考虑,轻率处置导致后悔,显示出一种很不成熟的状态。所以,当我们面对各种彷徨时,唯一的应对办法是学会“忍耐”“坚持”“冷静”与“交流”。我们每个人成熟的心理状态是需要经受“时间公公”的检验。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8: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