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qs32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qs321

博文

纠结的中国老人 精选

已有 8820 次阅读 2017-9-14 17:54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昨天上午院长电话向我通报,我相识相知相交52年的老同学和老朋友鲁永康先生于教师节后的第二天早上独自一人在家中逝世,享年72岁(他是1946年9月29日出生,即将进入72岁)。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因为就在前几天他还来我办公室聊天,商讨下个月出席大学年级同学毕业后第一次盛大聚会相关事宜。他也计划在年级聚会结束后与几个同学一起结伴去桂林旅游,享受退休后的晚霞美景生活。下午我和老伴赶到他的家中悼念,对鲁永康同学的突然离世感到无尽的悲痛,对他的老伴和孩子表示深切的问候,希望他们节哀顺变。

在他家里逗留期间,我与他儿子和老伴交谈中得知,当天只有他一人在家。几天前在我办公室聊天时他告诉我,八月份老两口在北京与大儿子一家度过了其乐融融的暑假。他拥有“近地表(工程)地球物理”的高超技术,最近接了不少项目,他与身边的二儿子一起干得挺起劲。所以,暑假没有结束就一个人先行回到武汉家中,准备“干活”。由于大儿子小两口计划出去旅游几天,请老母亲留下带一下孙子,等他们旅游回来后就让母亲回武汉照顾父亲。一个72岁的“老人”,毕竟早已过了人生体力与精力的旺盛时期。然而,他一方面出于对工程地球物理科技事业的热爱,另一方面为了满足家里经济需求,他乐此不疲地在国民经济主战场“奋力拼搏”,消耗自己不多的余热。

后来得知,教师节当天晚上面对效益丰厚的项目,夜深人静之时和几个朋友电话畅聊最近项目的进展和取得的好成果,高兴之余,一个人在家就点花生米自斟自饮,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导致食物吸入气管而窒息。这是二儿子第二天早上回家依据床边的呕吐残留物判断,医生例行检查推测可能离世数个小时。我听后感到十分惋惜,这是一个不该逝去的“老人”。因为,鲁永康先生身体还算硬朗,除了患有老年人常见的糖尿病(他坚持打胰岛素,没有产生严重并发症)外其他指标都还正常,尤其没有心血管方面的疾病。

从鲁先生逝去的过程分析,我猜想当天如果老伴在身边,即使发生食物误入气管,是完全有时间采取措施,让他转危为安。我们另外一个比我年长的同事,也是因为类似事件而非正常离世(由于糖尿病导致严重并发症,行动不便。当时老伴和小孩外出旅游,独自一人在家)。我的另一位同事,以前都是老两口一起去海外“服务儿孙”,但是今年老伴执意不去,无奈老同事只好只身一人去照顾孙子,然而,他的老伴身体欠佳,如果稍有不适,该如何是好。这些事件让我沉思,我们这些中国的退休老人们,为什么过得如此纠结。我曾经写过一篇“新时代的孝子贤孙”文章,陈述当下我们一些老人无奈离开原来熟悉的生活环境来到儿女家里照顾孙辈的现象,他们扮演了当下“孝顺儿子,贤惠孙子”的角色。

前几天回老家,约了几个小学和初中退休同学痛痛快快玩了一天,大家愉快地回忆少儿时期的幸福时光,一个个显露出“老小孩”的童真。然而,当聊到当下一些老人要到城里照料孙辈时,一位退休小学老师的一番话让我大开眼界。他的女儿也希望妈妈能够去帮助他们带小孩,以减轻他们的负担,而我的同学却习惯在老家享受“田园生活”。他几乎每天要到离家一里路的镇上茶馆品茶,和一帮老友们谈天说地,不亦说乎。几十年来家里生活全靠老伴打理,可以说,在家老伴是他生活的依靠。所以,当老伴向他征询意见时,老同学说了一句简单朴素略带哲理的话。他对老伴说:“首先,我要过自己的生活,其次你在我和女儿之间做出选择,如果你将女儿地位置于我之上,你就去,否则你就不去”。他文化程度不高的老伴充分理解老伴的话,果断做出后者选择,最终女儿也理解了父亲母亲要过老来伴的晚年生活的愿望。

我们中国自古就有很好的治家传统“箴言”,例如“儿孙自有儿孙福”自然是指儿女及其孙辈们的事情主要应该由他们自己打理。这句与欧美家庭传统习俗接轨的话,在一些老人那儿却难以实现。其实,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义务和职责,我们已经承担了自己的基本职责:上我们赡养了父母,下我们抚育了儿女。孙辈的成长自然应该由儿女们负责,不必拿“隔代亲”来满足老人们无名的“快感”。“老伴”一定要体现在老了相伴,互相不离不弃“厮守终生”。其实,在处理这类事情时,更需要儿女们的理解和支持。孝顺儿女应该让逐渐“衰老”的父母自由选择他们的生活方式,在精神上给予慰藉,经济上给予力所能及的支持。

我祝愿中国的老人们健康幸福快乐!

2017年9月12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3617-1075952.html

上一篇:坦然面对“衰老”
下一篇:大学多校区办学,想说爱你不容易
收藏 IP: 59.173.202.*| 热度|

14 朱晓刚 张志镇 黄仁勇 郭战胜 曹俊兴 史晓雷 徐长庆 葛兆斌 王启云 文克玲 张晓良 biofans zxk730 zjzhaokeqi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20: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