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qs32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qs321

博文

破“唯帽子”的关键是破利益 精选

已有 7630 次阅读 2024-5-20 07:13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破“唯帽子”的关键是破利益

刘庆生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众所周知,国家发出的破五唯主要是针对“唯帽子、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其实这个五唯中的唯论文,唯奖励都是为帽子服务,所以,破唯的核心是要破唯帽子。然而,破除唯帽子的关键是要去除帽子身上不合理的利益,尤其是金钱利益。帽子人才是我国社会公众对国家和部门设置的针对个人荣誉称号(有的属于科研项目性质)的简称。这些部门设计和制定帽子的初衷是通过这些荣誉称号一方面对这类人才此前工作业绩的褒奖,激发人们本职工作的积极性,让帽子人才起到“行为世范”作用。另一方面希望帽子人才再接再厉继续为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做贡献。然而,帽子政策实施以来也带来一些负面效应,尤其当帽子带来丰厚物质(薪水与各种补贴)与精神(各种荣誉)利益的同时就不可避免地给社会,尤其是学术圈里的“生态环境”增添了一些功利成分,阻碍了科技创新与高等教育发展。

今年两会代表委员发言中又有人涉及这个经久不衰的“帽子人才”话题。当我看到一些自己戴着帽子,却在大谈要正确对待“帽子”的专家学者,我调侃地说:自己戴着帽子,大谈破唯帽子,似乎没有什么公信力。还有一些人明明自己钟情于帽子,当自己奋斗了若干年一旦拿到帽子后,却在媒体上大谈“戴上帽子并不意味着水平就提高了”这个似是而非逻辑混乱的认识。因为,本来通过自己的勤奋刻苦努力,凭自己的真才实学戴上帽子的学者们是值得社会公众尊敬的人群。因为,荣誉帽子是同行对帽子学者此前成果的认可,不可能由于带上帽子成果价值陡然“增值”。还有一位长者帽子学者为了体现谦逊风格在某个公众场合说,我戴上帽子以后没有停止科学的追求,我的好成果是在获得帽子几年后获得,那么人们自然就会发问:你凭什么成果戴上帽子的呢?!

我们当下面对破“唯帽子”人才话题有点尴尬,主要基于三方面人员对帽子认识的公信力:首先是已经戴上各类帽子的人员。这类帽子人才由于享受到帽子给他们带来丰厚的物质利益与精神享受,所以,他们对破唯帽子话题一般持谨慎态度,能不说尽量不说。当然,也有一些帽子人才以过来人身份告诉那些想要戴帽子学者,就自己戴上帽子的经历“传经送宝”。告诉大家想要戴帽子就要设法深度融入相关圈子,赢得圈子内的话语权。同时还要经常参加各种活动,要让同行尤其是评审专家知道你是谁?其次是我们没有戴上帽子的学者,这显然属于绝大多数。我们没帽子的人,尤其是尚处在申报帽子人才年龄界限内的学者也要慎谈“帽子”话题。因为,如果要谈论这个话题,尤其要发泄一点对帽子的不满就有可能会被戴上帽子的人“嘲笑”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第三就是制定帽子的相关部门以及“使用”帽子人才机构。他们在决策这些名目繁多的称号时也许是基于某种说不清缘由的目的,例如引进人才为了提升国家科技创新力,拉开勤奋努力且成果丰硕学者与普通学者之间收入差距等。至于学术机构钟情于帽子人才,显然是想利用帽子人才提升机构的影响力与地位。然而,这种影响力与地位只能局限于国内,因为,国外,尤其是欧美学术界并不看重这类帽子,他们只看学者在国际领域内的学术影响。例如在国际学术领域一个学者的影响力主要看他发表论文成果水平,而不是其它,尤其是我们有的机构将获取科研项目及经费作为学者影响力的重要依据。

众所周知,目前我国学术机构内的帽子人才,尤其是引进的海外帽子人才的收入待遇相对高很多,其中尤其以大学教师中的帽子人才。尽管收入中的薪资只占据小部分,然而,岗位补贴占大头。我知道以前学校的一级教授,二级教授,三级教授和四教授之间收入不可能成倍差距,即使是一级教授与四级教授薪资之间也不会相差一倍。当年教师的收入完全靠薪资收入,没有其他额外补贴。利益面前无凡人,面对巨大的利益诱惑,谁能熟视无睹。显然,帽子人才的薪资比同类型职称适度高一点,既合理,也合规,然而差距过大就违背了付出与收入之间关系的劳动价值法则,对建立良好的学术环境不利。对比欧美大学中,即使是目前公认的最高水平的诺贝尔奖“帽子”,这些人的薪水也不可能高出同行数倍薪水。试想如果我们将各类帽子人才的薪资水平规范在合理范畴,谁还会“趋之若鹜”申报帽子。当然,也许有人会说,没有高薪资待遇难以吸收海外优秀人才回国服务。我想,如果只为高薪资而回国工作的学者很难“心无旁骛”地做自己的科学研究,为国家科技创新做贡献。所以,我们的政府相关部门要将破五唯落到实处,首先要从破除利益开始,让帽子人员与普通学者拥有相当的话语权和合理的薪资收入,这样才会创造一个公正公平的学术环境,大家共同为国家的科教兴国做贡献。

2024年5月20日提交科学网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3617-1434764.html

上一篇:一个温馨大家庭
下一篇:地球物理专业学生要重视学习地质知识
收藏 IP: 59.174.2.*| 热度|

29 郑永军 王涛 冯兆东 王从彦 张俊鹏 马陶武 逄焕东 刘鹏飞 李文靖 崔锦华 檀成龙 史晓雷 褚海亮 籍利平 周忠浩 周健 牛凤岐 汪运山 葛及 李毅伟 张学文 高友鹤 曾杰 池德龙 杨正瓴 李务伦 李丽丽 王志威 guest12133511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5: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