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qs32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qs321

博文

学术会议的“虎头蛇尾”现象 精选

已有 4768 次阅读 2024-12-9 08:01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学术会议的“虎头蛇尾”现象

刘庆生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众所周知,学术会议是学者之间学术交流的重要场所。在会议期间同行交流的不仅是学者的最新科技成果,往往还涉及学术思想,科学研究方法,结识同行等诸多方面。因此,出席学术会议属于一个学者日常工作内容的组成部分。我们在出席各种规模的学术会议时会发现有的学术会议,尤其是那些规模大的学术会议存在“虎头蛇尾”现象。这种现象主要指会议安排的第一天,往往是开幕式加上少量主旨报告,大家都会按时出席,会场上呈现人头攒动的“虎头”现象。然而到了会议的后半程,尤其最后一天参与者明显减少,会场上人头稀稀拉拉呈现参会者门可罗雀的“蛇尾”现象。

学术会议的“虎头蛇尾”现象究其原因显然是会议组织者与参会成员两方面造成,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因素。首先会议组织方通常重视大会第一天开幕式的内容安排,包括出席人员头衔与座次。我国有的学术会议开幕式上常常还有一些程序性安排,例如安排一些与学术会议主题不相干的行政领导致辞,并且以出席会议行政领导的职务大小展示会议的“级别”,这在传统国际学术会议上匪夷所思。在开幕式上往往比较重视安排牛人学者(以帽子学者为主)主旨报告,这些主旨报告中确有一些奋斗在科研一线的中青年学者,他们的报告内容货真价实,颇受大家欢迎。然而,对于一些规模大的会议,专题设置庞杂,导致参会者在选择参与时有点困惑,出现观众前后“苦乐不均”现象,这可能是导致学术会议“虎头蛇尾”现象的原因之一。诚然,也有一些学者日常工作繁忙,只能在第一天的开幕式露脸然后匆忙离开的牛人学者,他们也许碍于组织者的情面出于对会议给予支持而不得已参加,这些都会导致学术会议的“虎头蛇尾”现象。在参会人员中也存在各种需求人员,展示成果,获取知识,结识同行,欣赏会议所在城市的自然风光等。当然也有一些学者只是为了来见人,俗称“加微信活动”,所以见完人加完微信后就离开,这就导致会议后半场的学术交流气氛与效果大打折扣。有的学术会议举办者目的主要为了满足某些科研项目的需要,因为在科目经费预算中一般都会安排举办学术会议费用,这样的学术会议主要为了科技项目交差。

学术会议的“虎头蛇尾”现象削弱了学术会议的效果及影响力,浪费国家资源。因为,出席会议的绝大多数学者都是用国家或企业各种经费支付会议费用。同时会议的低效能也会打击参会的中青年学者的学术积极性,尤其那些渴求通过参加学术会议获取新知识的进步青年学者的积极性,从而加剧学术界的浮躁与功利。

改进学术会议的“虎头蛇尾”现象,提高学术会议效率需要学术界同行的共同努力。我想,如果要解决或降低学术会议的“虎头蛇尾”现象首先需要会议组织者拥有“求真务实”品质,不必追求会议的规模与“档次”,根据需要均衡安排会议的报告内容。尤其需要适度压缩会议时间,要适度加强会议报告的讨论环节,提高学术会议的效果。此外,对于参会者应当展示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不要怕成果思想被同行拿走。记得有一位国际知名学者说,我不怕我的科研思想被同行拿去,因为,我不断有新的科学研究思想涌现。不需要为了会议面子邀请那些早已不在学术一线,不再阅读科技文献的像我们这样年纪的老年学者在会议上发言唠叨(俗称炒冷饭),耽误大家宝贵时间。会议组织者要加强对会议论文的评审筛选,坚决摒弃办会的功利行为与行政化色彩,让我们学术会议的精神与内涵返璞归真:充分展示同行的最新科技成果,积极坦诚地进行学术交流,不带功利色彩与世俗眼光地结识同行。

2024年12月9日完成提交科学网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3617-1463482.html

上一篇:大学教师科学研究要为本科教育服务
下一篇:回忆亲历的唐山大地震
收藏 IP: 59.173.133.*| 热度|

25 王从彦 崔锦华 曾杰 苏德辰 谌群芳 王涛 徐义贤 冯兆东 尤明庆 赵凤光 孙南屏 郭战胜 段德龙 籍利平 郑永军 王启云 池德龙 杨正瓴 钟炳 孙颉 汪运山 葛及 王世立 刘鹏飞 guest81692593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9 12: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