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dp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dp

博文

了解和关心狄拉克大数问题的人不太多

已有 4864 次阅读 2013-5-19 11:08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狄拉克

      我的博文“再谈哈勃常数”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48126-675168.html在新浪博客贴出后,引起一位住在加州的网名“云深雾重”先生的兴趣,我与他的简短讨论或许有助于对这个问题的详释,所以转录在下面。如果云先生再有新的评论,随时转贴。
    •  钱大鹏

      2013-04-01 10:44:59 [删除] [举报]
      我们知道,哈勃定律是经验定律,哈勃常数是通过天文观测得出来的。但是,我们的公式则是基于一个关于微观粒子的非点模型演绎出的理论结果,它揭示哈勃常数与若干重要物理常数之间的关联,在它的推导过程中完全不涉及光度、星等、红移等宇宙学观测量。Ho的理论值与观测值能符合得这样好,是耐人寻味的。
    • 雲深霧重2013-05-17 01:40:28 [删除] [举报]


      很有意思,很多年前狄拉克歸納出三個都是10的40次方的無量綱大数(Dirac's Large Numbers Hypothesis),并懸重賞給將來解開它們的人。不過好像還没聽說有结果。

      若將狄拉克的兩個大数合并,也可以得到錢先生的上述公式,换言之,有了錢先生的上述公式後,我們可以從一個狄拉克大数(D1)去導出另一個狄拉克大数(D2)。
      D(1) = mc²/hH
      D(2) = hc/Gm²
      其中D為一無量綱数(10E40),c爲真空光速,h爲普朗克常数,H爲哈勃常数。G爲引力常数,m爲電子(或質子)的静質量。若再和我前面的 4πGρ = H²结合,又可再出來另一個狄拉克大数D(3)。這里面看來大有文章,值得再深入探討。

      博主回复:2013-05-17 17:56:48[删除]

      很高興看到雲先生的評論!現在瞭解和關心狄拉克大數問題的人不是很多,甚至有人把狄拉克大數原理視為形而上的玄學加以排斥,這是令人遺憾和費解的事情。無論如何,狄拉克大數之謎是一個切實存在、不容迴避的大問題,物理學必須認真面對并最終給出解答,特別是在觀測宇宙學取得長足進展的今天更應該回過頭來想想了。狄拉克當初一針見血指出,大數之間的相關性,尤其是他通過數量級和量綱拼湊起來的“奧秘的數字關係”並非毫無意義的巧合,而是暗示了一個尚未得到闡明的基本事實。應該說,我所做的工作已經破解了這個謎團、揭示了狄拉克雖有預感但始終沒有闡明的那個基本事實。解決這個問題的理論依據是我提出的“吸納了測不准原理的新狹義相對論”,昨天我在科學網博客里貼了一個ppt,標題是“應用和驗證”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48126-690069.html,裏面簡單介紹了“新狹義相對論”在哈勃常數問題和其它問題上的應用,云先生不妨哂閱一下。

    • 钱大鹏2013-05-17 18:44:58 [删除] [举报]

      補充一句,狄拉克當年給出的10^40的無量綱大數是比較模糊的,它們只是數量級上大致相等,如果用公式
      D(2)=10^40=hc/Gm^2
      去計算哈勃常數,把大數D作為已知條件,那麼無論m取什麽值得到的結果都無法與觀測數據對照。即使按照D(1)=D(2)寫出狄拉克的“奧秘數字關係”
      Ho=cGm^3/h^2
      狄拉克用的m是pi介子質量,算出的Ho大約是700km/s/Mpc,顯然不靠譜,而且狄拉克也明確指出他這個靠量綱和數量級拼湊起來的式子也僅僅是一種近似的數字關係。
      另外,云先生的公式
      4πGρ = H²
      也不適合計算哈勃常數,這是因為ρ和Ho一樣,二者都是有待實際測量且迄今尚屬難以確定的參數。這與我的公式不同,我這個公式的右邊全是在實驗室中被很好地測定的基本物理常數,由此可以嚴格精確的計算Ho,然後再與實際觀測結果對照進行檢驗,從目前數據看,符合的還是相當不錯的。我對這個問題的全面解答在科學網的ppt中都有介紹。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48126-691395.html

上一篇:吸纳了测不准原理的新狭义相对论:它的应用和验证
下一篇:重写狄拉克方程 再铸新量子场论
收藏 IP: 118.195.65.*| 热度|

1 杨华磊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9 10: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