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曾庆平博文“中医之争止于‘骂’”中的研究项目
曾庆平在其精选博文“中医之争止于‘骂’”(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81238-822907.html )吹嘘:
【当初任职于中医药院校,就绞尽脑汁思考如何让自己的专业知识与中医药研究接轨。我过去是研究转基因植物的,在一次学术会议的“饭桌交流”中,一位中医界泰斗的一句话让我茅塞顿开:搞转基因的人只知道“加”基因而不知道“减”基因!
这句话现在看来平平常常,而在10多年前还没有多少人知道“基因敲除”是怎么回事哩!真是“与君一席谈,胜读十年书”啊!凑巧的是,恰好那次学术会议提到中药成分马兜铃酸导致肾衰竭的案例,于是我“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何不把中药里合成马兜铃酸的基因敲除培育无马兜铃酸的中药呢?而要达到这个目的非利用转基因技术不可。我记得开完会后的当年就以这个思路申请了3个基金,一个是国家基金面上,一个是省基金重点,还有一个是国家中医药局重点。
可喜的是,这3个项目全中,这在我们学校引起不小的轰动。记得中医药局的“面审”专家曾问我:这个思路实在是“妙”,你是怎么想到的?我说我的想法是“偷”来的,还把上述经历复述了一遍。后来,我沿用类似的思路又获得一项国家基金,即在青蒿中通过反义阻断类固醇合成支路提高青蒿素含量。】
本人认为:这种研究项目没有任何意义。
现代医学(科学的医学)的医药是化学药品和生物学制剂(参考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化学药品的化学组成确定,分子结构确定,含量确定。只有这样的药品其疗效才可以用科学方法(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实验)验证确定;它们可以从天然物中提取,也可以人工化学合成,只要纯度足够高,它们的疗效不会因获得方法不同而异。
中国传统医学(中医,哲学的医学)的医药(中药)是直接利用天然物经炮制而成,根据中医“君臣佐使”的用药理论,中药常采用复方。从化学的角度看这样的药物,其化学成分是未知的,其有效成分更是未知,这样的药物的疗效无法用科学方法来验证。并且各种药材的来源不同,晾晒程度不同,可能影响其疗效;科学网名博三火大师曾亲自告诉过我,中医用石膏治病有效,用硫酸钙则无效(当然这里的有效无效只是医生或患者的感觉,并无客观标准),石膏的主要成分是硫酸钙,硫酸钙无效,只能说明是石膏中的其他成分有效,而这成分是什么,并不知道。这例子说明中药的疗效与其成分并不确定。中医的疗效还受患者的“命”影响,所谓“治得了病治不了命”,治好了病(很多病会自愈),是医生的功劳,治不好,不是医生无能,而是药材不倒地,是患者“命”不好。
尽管中药的疗效不能确定,但是,其毒害性却是容易确定的。马兜铃酸是一例。怀疑马兜铃酸有害,可以直接用化学品马兜铃酸做毒害实验,证明马兜铃酸的毒害性。如果某些中药材经化学分析含有马兜铃酸,就能证明这种中药材有毒害性(尽管中医称经炮制可除毒害性,实际上做不到)。
应用“减基因”方法来减少中药材的毒害成分,却仍然不能确定中药的疗效,那么这种研究项目没有任何意义。减少了这种毒害成分,却不知道还有没有其他毒害成分。如果又发现新的毒害成分(由于中药是未知物,这种可能性不能排除),那岂不没完没了,转基因技术可不是很便宜的技术。
中医认为中药采用复方是因为有协同效应,说不准被减基因减掉的正是起协同效应的有效成分。
中医还有“以毒攻毒”疗法,减去了“毒”,还以何攻“毒”?
这样的项目能得到资助真的很无语。
当然,如果某些化学药品不能化学合成,需要从天然物中提取,如青蒿素,那么,经过“加基因”的方法,提高黄花蒿中青蒿素的含量,从而提高青蒿素的产量,那才是有意义的。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9 16: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