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闲说拜年
大年初一,我给各位拜年了!祝各位健康快乐,吉祥如意!
小时候,听母亲说,年是一种传说中的凶猛妖怪,大年三十晚上会出来吃人,大人们守岁就是要看好自己的家。第二天天亮,大家开门,看到亲戚、乡邻、朋友都还在,没有为“年”所伤害,于是相互拜一拜,说一声“恭喜恭喜”,这就是拜年的来历。我相信从前家家户户的大人都会把这样的故事告诉自己的孩子。
过去,小孩子是最喜欢过年的,原因很简单,有很多好吃的,又能够穿新衣服,更重要的是自己又长了一岁,小孩子非常喜欢自己赶快长岁数。我记事的时候已经是50年代初了,那时候我父亲失业,家庭经济条件很差。但是,大年初一起床,小孩子身边差不多仍然都有新衣服和新鞋。虽然新衣服不一定是真正新的,可能是大人的或哥哥姐姐们的衣服改制的,但总是翻新了,弄得跟新的一样。穿好衣服,见到父母,与平日不同,总是要正式的“叫人”即恭恭敬敬地称呼一声,嘴上说一声,也就算给父母亲拜年了。每一个孩子能够得到一包零食,里面大致有橘子(料红,一种苏州本地产的红色小橘子)、长生果(炒制的带壳花生)、糖果等。有的年份,还可以得到几张面值一百元或二百元的新票子(旧币,一百元就相当于后来的一分钱)作为压岁钱。
开门之后,见到邻居家的大人,也都要恭恭敬敬的称呼一声,说一声恭喜恭喜,就算是拜年了。那时候,好像我们小孩子很慎言“拜年”这个词。因为,对长辈说拜年就可能真要下拜磕头,而对方就要拿出压岁钱来了,这在当时就很令人尴尬。50年代初,苏州的经济很萧条,失业者众多,市民们主要是做小买卖的或者小手工者,生活都很艰难,而大家又都很在乎面子。为了不使对方为难,因而小孩子慎言“拜年”。大人则随便得多,都相互说拜年,因为他们之间不会有压岁钱的问题。
拜年,一定是大年初一及以后几天的事情。过去,几乎没有什么人会在大年三十就说拜年的。没有吃年夜饭,没有到新年,怎么能够随便拜年呢?只有过了年,新年到了,亲戚朋友才相互串门、拜年,特别是亲戚们到家里拜见祖先的神像。那几天,大街上人来人往,手里提着礼物,很是热闹。
可是,如今早在春节之前好些天,就开始说拜年了。这样做的历史似乎并不久远。所谓拜早年,似乎也是最近二三十年发明出来的词汇。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各级领导在年前总是还去关心一下群众,去看望一下,这是他们的工作,这种工作自然一定在年前上班的时候去做,于是就来一个“拜早年”。这当然是很需要广泛宣传的,于是“拜早年”这个词就传开了。领导要关心群众,有些人更要去给领导送礼,而且多多益善,于是也“拜早年”,这虽然没有宣传,但是这里面的奥妙谁都猜出几分。更多的情况是单位包括企业和事业单位,都要向有权力的部门及他们的领导去“拜早年”,于是汽车出动,大包小包带着,大家都去“拜早年”。形成风气之后,老百姓之间,也相互拜早年,你拜我也拜。于是,大家也就都拜早年了。
一开始,大家还用一个“拜早年”的词,到后来,人们就懒得说那个早字了,索性说拜年,于是,刚进腊月,拜年就开始了。如今,一过了腊月二十三,微信圈里早就是一片拜年之声,新老同学之间,朋友之辈,争先恐后地挂出一张张红红绿绿、金光灿灿的图形:拜年、大拜年!如果到了大年三十还不出来说一句拜年,真是好像亏欠了很多,对不起别人似的了。这是一个新的风俗。
在上古,据说“拜”只是拱手弯腰而已,但是到了后来,在大多数情况下,拜就要跪下磕头了。拜天地、拜父母、拜师、拜老头子、拜佛、结婚拜堂、拜见官长、拜扫祖坟等等,都是需要跪拜的。
拜年则并不都需要跪拜。在旧社会,小辈给长辈拜年需要跪拜,平辈则不用,见面时,男人们拱拱手,女人们行万福(把手交叠放在腹侧,略一下蹲),口称拜年,也就是了。跪拜麻烦得很,还要拿出来“拜毯”铺在地上,不然要把新衣服搞脏的。北方空气干燥,还好办一点,灰土一打就掉了,潮湿的南方就麻烦得多,灰土不容易去除,所以必须用拜垫。在北京,旗人们见面打千行礼,南方没有见过这样做的。辛亥革命之后,人们废除了见官时的跪拜大礼,在大多数情况下,南方城市里,小辈见一般的长辈拜年也不用跪拜了。1949年之后,就更是如此了。但是,到了1960年代我上大学的时候,听北方农村的同学说,他们春节回家,仍然要跪拜叩头,几天下来,叩得昏天黑地。当时,很年轻的我觉得很新奇,觉得不可思议。后来,据说就不让磕头了,但是据说现在又必须要磕了,看来在农村有些民俗的改变真是不大容易。中国是一个很复杂的大国,各地的社会发展水平相差很大,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国情。
如今城市里拜年的拜,大都只是嘴上说说罢了。我就没有见过有什么人在大街上口称拜年就“纳头便拜”的,最多拱拱手罢了。我倒很主张拱拱手,这比握手好,握手总不大卫生。佛教徒的双手合十也不错。拱手显得很潇洒,合十则显得很虔诚。
最近一些年,人们在春节放假期间,并不只是相互拜年了,出去旅游的人越来越多,过年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这实在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有人哀叹年味淡了,担心传统会丢失,这没有必要。该坚持的一定会有人坚持的,该创新的也一定有人要创新,这就是世界。
最后,想起来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拜”,那就是如今年轻人告别时常说的“拜拜”。据说,英国人只是对幼儿说“拜拜”,成年人则说“古德拜”或简单地“拜”。不过现在中国人却总在说“拜拜”。这也不错,一方面,卖萌也是一种时髦,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对英语世界有所贡献嘛。好了,拜!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5: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