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大诚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dc1947 交流思想 交流文化

博文

图画与文字 精选

已有 7618 次阅读 2023-5-7 08:34 |个人分类:汉语言|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图画与文字

图画与文字都是人类表达自己思想的作品,也可以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思想的工具。

图画比文字出现得早,而且要早许多。早期的文字应当是对图画的模拟,所谓象形字就是如此。汉代人所说的六种造字方法,即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其中最原始的方法应当是象形。牛字像牛,羊字像羊,日字像太阳,月字像月亮。对难以象形的字才用其他几种方法。即使是其他方法,其基础还是象形,例如指事、会意、形声,它们的基本单元主要还是象形字,有了这些基本单元,才能够指事、会意或形声。比如日月为明,这日和月两个基本单元还是从象形而得。

图画的好处是直观,一般人不用学习就能够看得懂,理解其意思。但是,仅仅用图画大概只能表达一些最简单的意思,略为复杂一点的思想就难以表达和理解清楚。

有了文字,人们就能够很好地交流思想,这是一个极其了不起的事情,所以古人说,仓颉造字成功的时候,“天雨粟,鬼夜啼(天上像下雨一样落下来粟米,鬼在夜里号哭)”(见《淮南·本经训》)。当然事实上不可能如此,文字的应用不可能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应当是一个非常长期的过程。

外国文字的情况我不懂,本文只说中国的文字。现在我们知道的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但是甲骨文应当是一种神秘的文字,当初大概只有很少人懂得,所以到了孔子那个时代就已经没有人知道它的存在了。在传统的历史文献中似乎没有任何关于甲骨文的信息。

古人关于古文字(例如对于汉唐古人而言的古文字)的存在,也只有刻在石头上的文字例如石鼓文和铸在青铜器上的金文,以及篆字(和籀字)。东汉文字学家许慎的《说文解字》一直是人们了解古文字的经典著作。近两千年来人们对古文字的了解大多来自这部著作。

一直到20世纪初,人们才开始知道甲骨文的存在并对此进行了研究。当然,人们也正是在对金文和篆字的知识了解的基础上,才能够推断出甲骨文的意思,其研究思想的基础之一就是文字的连续性,即甲骨文与金文、籀字、篆字等有一定的联系。

文字不但可以用于当代人们的思想交流,而且可以把人的思想记录下来,供后代人学习和研究。但是,作为文字最大的用处之一,还是在当时的政治、军事、法律等领域,书写各种文书就是很重要的事情。像图画一样的文字写起来总是不大方便,为了写得快捷、清楚,象形字就不能太像,就要简略,圆的和弯弯曲曲的笔画就会写成直的和方的,有些部分会省略不写。由于这些字是秦汉时写公文的隶人所写,所以被称为隶书。

从篆书到隶书,图画与文字就正式分了家。日字成了方形,就再也不像太阳了。

隶书再写得快写,那也许是为了给自己打一个草稿,所以可以省略许多成分,有一个大概的框框就可以了。把这样简略的文字大家一交流,就成了草书。

但是草书往往看不清楚,弄不真切,容易误会。对于正式的公文,发布的公告,弄不真切可不行。于是就有了楷书。

楷是一种树木的名称。据说就是漆树科黄连木属的黄连木,其木材质密致,可制器物。

《淮南子·草木训》说:“楷木生孔子冢上,其干枝疎而不屈,以质得其直也”。因此,楷的意思就引申为“模也,式也,法也”,也就是模范,榜样的意思。

例如,《礼记·儒行》这样说:儒者应当是“今世行之,后世以为楷”。《后汉书·李膺传》有这样的话:“天下模楷李元礼。”

楷书横平竖直,一丝不苟,可以为大家写字的楷模,所以称楷书,或者称正书、真书、正楷。我们现在的印刷字体仍然属于楷书体系。

用文字写成的文章,可以很好地表达人们的思想。儒家的四书五经,道家和佛家的经典,诸子百家的古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的传奇、小说,近代翻译过来的各种西方名著,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现今中国人的思想,大致都来自这种用文字写成的文章。没有文字,我们不可能有今天如此先进的文化。

有不少内容,仅仅用文字表述很难,而用图表示就一清二楚了。这些内容包括组成某一个体系的各个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和方向,或者组成一个物体的各个质点的方位等。例如,表示各天体的位置,用天文图可以表示得清清楚楚,用文字叙述就麻烦得多。一张地图,比用文字叙述各地方之间的相对位置,清楚不知道多少。又如,一个物体的照片和图像对该物体的形状给人留下的印象,远比用文字描述丰富而深刻。这样,文章中的插图或照片往往是书籍的不可或缺的部分。

很多故事,用连环画形式来叙述也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电影、视频可以认为是连续的图画或照片,更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也可以用于传达人们的思想。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图像的应用越来越方便,从而在传播思想的过程中连环画(漫画)、视频的应用也越来越多,漫画和视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

但是,对于理论的探讨,对于思想的传播,漫画这类的图像往往容易只停留在表面,不像文字叙述那样深入。不少人喜欢看漫画,看图像,不习惯于读文字。例如现在有一些科学史或文化史的漫画普及读物,看看当然是有益的,但是如果要深入了解,还是要读专门的书籍。

至于现在很多网络上的视频,只是为了赚钱,其传播知识或新闻往往是低效的。特别是有的视频一个人在那里看上去慷慨激昂地演说,又好卖关子或者作标题党,你想听他所说的标题内容,就必须听他的许多啰哩啰嗦的废话,最后发现不是那么一回事情,最好的情况也是有意义的内容却一带而过了。

我们看文章,可以迅速地一目十行地浏览,更快捷的是可以用文字搜索找到关键之处再反复细读,细致地推敲研究。特别是有关科学的新知识或涉及理论的内容,不是一下子就能够弄懂的,更是必须看书。当然,这里所说的读书,不一定就是纸本书,但一般总是主要用文字表达的。

现在即使用文字表达,也有一些图像能代替文字,插在文字中间。许多人喜欢用的emoji,用得合适还是不错的。一个表情或一个图案可以代替好几个字,而且有一点幽默感。

如果这样的emoji用得不合适,或者用得过滥,就会适得其反。例如,前天,我看一篇文章中有这样的话:“也许是疫情以后国际交流少了,也许没有也许XXX”(很抱歉这三个emoji我在这里不知道怎样显示)。后面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就看不懂了。我以为我年龄大了,很落伍,看不懂很正常,就去问两位对网络熟悉一点的中年朋友,回答都是不懂得。又去请教现在的研究生,结果实验室里的不少研究生共同研究了一下,也表示不知道什么意思。写给大众看的文章,老中青那么多人都莫名其妙,这不大好了。

图画与文字都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思想的工具,我们都应当很好学习,正确使用,而且力争用得更好一点。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12874-1387080.html

上一篇:杂说淄博和甾
下一篇:使“差大学”变好比增加几所“双一流”更重要
收藏 IP: 39.78.105.*| 热度|

18 刁承泰 汪育才 许培扬 周忠浩 刘钢 孙冰 黄永义 尤明庆 晏成和 王安良 吴斌 张俊鹏 郑永军 王成玉 武夷山 张永刚 姚小鸥 韩玉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1: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